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的學者

105/01/26 瀏覽次數 3072
高雄應用大學周至宏講座教授,專長為系統動力與控制、穩健優化技術、自動化系統整合等領域,2013年至2015年期間擔任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自動化學門召集人,曾任雲林科技大學機械系主任、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副校長和代理校長、高雄應用大學副校長等職務。
 
從小愛看書

周教授小時候成長於高雄的一個大家族,有一天祖母看著幾十個孫子,跟他母親說:「這個小孩很不一樣喔!」因為別的小孩喜歡玩鬧,但他從小就可以抱著一本書、一份雜誌、報紙,靜下心來慢慢看,因此讓大人印象深刻。

不過當時那個年代,書籍、媒體不多,購買、訂閱也要花錢。他記得大姑媽家中訂了國語日報,因此每次去她家,他都很高興地悠遊閱讀,甚至連舊報紙也看得津津有味,有時還會剪下喜歡的文章收集成冊。

在各種知識當中,周教授對數學似乎有種天生的敏感,特別喜愛數學故事與介紹。他還記得小四的時候,遵循著一本書上的步驟去作計算,得出了一些奇妙的結果,他很高興的將這個方法分享給同學,不過同學並不感興趣。直到大學時念計算機概論,書上提到二進位、八進位、十六進位等的換算,他才知道當年讓自己著迷的原來就是這種算術。

逐漸找到研究方向

大學時周教授就讀成功大學的「工程科學系」,這個科系學習範圍很廣泛,各項工程領域都會接觸到,他原本不知道自己確切的性向,只覺得自己喜歡電機、機械、數學,希望能夠跨領域地學習相關的知識。碩士班時繼續在成大工科所就讀,當時該所師資較少,允許學生跨系所找指導教授,因此他就跟著造船所的吳重雄教授與工科所的朱越生教授做研究。

碩一寒假他對造船震動的數值解就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暑假時接觸到「最佳控制」的書,越看越有趣,年輕的周教授覺得這才是他真正感興趣的主題,因此碩二上學期就去修讀了相關的課,也跟兩位指導教授報告自己想轉換題目的想法。

非常感謝指導教授給他很大的空間去自由發揮,周教授就此找到研究方向。由於這是個計算融合最佳控制設計之跨領域研究且正發展中,因此他的發揮空間很大。之後他回到高雄工作,就近選擇中山大學的機電工程系修讀博士學位,持續在控制設計領域研究。

雲林科技大學創校時邀請周教授參與,在雲林科技大學任教的第一年就升到教授,此時人生的初期目標已經達成,他自問應該做什麼才能讓未來三十年仍可持續發展。當時剛好有機會去中國生產力中心聽取品質工程的課程,準備當這方面的種子師資。就在那個時候他首次聽聞了「田口品質工程法」,覺得這和最佳控制與設計的精神是相通的,於是就計畫在這傳統領域融入新的演算法,例如基因演算法、群智慧等方式,以便在產品與系統之設計過程,可以更容易的找到各項參數與效益的優化關係,並且能以低成本開發出高品質的穩健產品與系統。

面對教學現實的調整

學術上,周教授雖然在跨領域連結有很多新的進展,但他發現來念研究所的學生通常以在職生較多,但這些人考入研究所後念了幾年,往往就休學消失。驚訝之餘,他探詢了這現象背後的緣由,發現原來是研究內容過於艱深,對這些已入職場多年的人來說學術的距離太遙遠了,期望落差過大,因此寧願當逃兵。

發現這個問題之後,周教授收學生的方式就改為要學生提出工作上的實務問題來做為研究主軸,當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實務狀況後,在他看來很多都與最佳化產品與系統設計相關,因此他再引導學生把實際的情況對應到理論去分析、設計、與計算,果然找到新穎的改進策略,這就很受在職學生的歡迎了,甚至連全職學生也有題目可做,又可去工廠了解真實狀況,對這些全職學生當下的研究以及未來就業都很有幫助。

對業界的幫助

周教授的研究團隊會藉由技轉、與業界合作研究等方式來協助國內產業解決問題,由於他的研究在實務上很有效,因此得以與金屬中心、工研院南分院等研究單位以及產業界都維持良好的關係,甚至他還帶著年輕的學者一起去認識國內產業,學習怎麼找問題、解決問題。而他也從實務中去發展理論,讓理論能更加完善,因此發表了很多不錯的論文。

周教授說,一個問題的解決會有「know how」與「know why」兩個面向的產出。產業界通常需要know how去解決產業問題,know why則適合做學術發表,因此他們從實務中找到的解法所發展出的學術論文,頗受各一流期刊的青睞,也因此榮獲了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中山學術著作獎、IEEE Fellow、IET Fellow等多項獎項與榮譽。

2014年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之「計算智慧學會」(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CIS)曾蒐集了周教授研究團隊的資料,了解他們在不同產業的貢獻,並成為 IEEE的CIS專欄之產業成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 2014 年唯一獲選的團隊,而到了2015年底,這個項目仍沒有新獲選的團隊,這讓周教授覺得很高興,也更確定自己這樣的方向是有價值,且受到國際肯定的。
 
擔任行政工作

周教授提及在他的學術行政生涯中,張文雄教授、吳建國教授、谷家恆教授等幾位師長、前輩都是他的貴人,因他們對他的肯定與重用,故得以前去雲林科技大學、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等參加相關系所、中心的開創工作,擔任要角。他表示擔任行政主管,一定要獲得教師同仁的認可,這樣才好推行工作。否則如果讓人懷疑他私心重,那就不易做好事情了。

那要如何獲得教師同仁的認可呢?最重要的就是要「無私」,這可表現在開課、招收研究生、運用經費等方面。周教授會讓年輕老師教必修課,這樣重覆備課的壓力比較少,讓他們有時間從事研究工作;招收研究生則是讓同事先選,自己可以減收研究生之名額;經費也會禮讓同事合理優先運用。他希望這樣能協助未升等之教師,可以盡快升等並成就其生涯規劃。

以父母心來鼓勵學生

周教授說自己有兩個小孩,一個內向會自已深研思考,另一個就活潑外向。他和太太常討論這兩個完全不同模式給自己的震撼教育,因此他不認為大家都該走研發的工作,而該根據小孩的特性讓他有發揮的空間。用這樣的父母心再去看學生,就會從幫助他們的角度去思考,自然就會以解決他們的問題為首要目標了。
周教授也觀察到社會趨勢,以前大學是菁英教育,但現在就不一樣了,他服務的學校很多研究生是在職進修而來念,多數是因為工作需要,因此在教導時重要的是要能帶著他們去了解工作現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另外也有少部分退休的人是因為人生夢想,追求自我實現,這又有不一樣的做法了,總之,他都會視情況調整自己的教法。

不過畢竟自己是教授,當教授的職責就是要有系統地整理研發之成果發表成學術論文,留給相關領域的人參考,這樣整體知識才會累積發展,因此他在幫助學生的時候也會要求自己要有好的發表,而他也真的做到了。

周教授在指導學生與帶領研究團隊時,最常教導他們的話是「不要抱怨你的工作環境」,因為那於事無補,反而會影響工作情緒。他還鼓勵學生與晚輩要「不斷追求完美,但不要求完美」,這句話的意思是以一個崇高的典範做為進步的目標,但在努力過後要學會不要去苛求結果,如此才能夠知足常樂。他就是以同樣的態度來處世做事。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