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北京空汙指數破表

102/01/30 瀏覽次數 15975
新聞報導

北京的空氣汙染在中國早已惡名遠播,既使是周日污染較輕,北京市民也拒絕上街,街上的建築物幾乎都消失在煙幕中。最近北京空汙問題更加嚴重。

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網站上公布:「北京許多地方,PM2.5懸浮微粒的密度已超過每立方公尺700毫克。」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每立方公尺25毫克安全值!

PM2.5作為測量空氣懸浮微粒的標準,被認為是個好方法。因為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小於2.5毫克,就能通過鼻毛攔篩,進入肺部,恐造成健康危害。

監測中心建議,超過PM2.5時,兒童和老人應待在室內,其他人也應避免戶外活動。1月13日是周日,該中心24小時連續監測發現,其中18小時的空汙指數都超標,最高數據更達到755,相當於每立方公尺有886毫克小於PM2.5的懸浮粒子。美國環境保護局認為,空汙指數大於300會對人造成健康威脅,必須發布健康警告。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潘小川(Pan Xiao Chuan)認為,北京空氣品質變差不代表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而是受氣候條件影響所致,最近北京沒有風,少了空氣流動、污染物無法消散。

專家表示,去年開始以PM2.5做為測量空氣品質的標準。迫於公眾壓力,特別是中產階級,官方開始公布更詳細的數據,目前有超過70個城市在網路上每小時更新一次空氣品質數據。

空氣汙染成為大問題,是因為北京以燃煤發電供應快速工業發展的電力需求、罔顧環境保護,加上汽車數量激增、冬季暖氣供應等種種因素造成。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我國環保署認定,空氣中懸浮微粒小於2.5μm〈細懸浮微粒Fine Particulate Matters),簡稱PM2.5。1990年代歐美流行病學發現,空氣中小於PM2.5的細懸浮微粒能夠通過鼻毛攔篩,進入人的肺部,對人體傷害極大。

醫學研究發現,住在細懸浮微粒濃度高的城市,較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腦中風。另有研究顯示,細懸浮微粒是引發肺腺癌的原因之一。

美國環保署早在1997年提出以PM2.5作為空氣品質測量標準。美國早在1980起做PM2.5的基礎研究,環保署更花費2780萬美金建立超級測站,取得充足的科學證據後,正式公告PM2.5為空氣品質測量標準。(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