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七夕談昆蟲

105/03/24 瀏覽次數 2428
七夕七巧  農家祈豐收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七夕是漢字文化圈都有的節日,又稱乞巧節、七姐誕、巧夕、七巧節,其由來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牛郎與織女相會鵲橋的浪漫愛情故事。然而,七夕節始於古人對星辰(牛郎星、織女星)崇拜加上對於自由愛情的寄情,誘因是牛與桑蠶在中國的農業社會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後來七夕轉變為農耕桑蠶信仰。中國古代南方的農業特色是「桑基魚塘」,農家挖池塘蓄水疏洪養魚鴨鵝,池塘岸泥土堤栽桑養蠶,蠶糞落進水中養魚(楊正澤,2005)。而七夕將近大暑,正在期待邁入秋收季節,故有祈求豐收的盼望,或許也是豐收前最緊張的時刻,因此以農業時代敬天憫人的出發點,七夕也算是植物醫學相關節日。
在臺灣還有在七夕拜七娘媽的習俗,這天會準備胭脂水粉、鮮花、油飯、鏡子等祭品,據說是女生為了祈求自己有巧手製作女紅,七夕晚上少女會在微弱的月光下迎著風中在七孔針上穿線;當然也有祈求七娘媽保佑孩童順利長大的用意。

現今,七夕被商人營造成為男女表達愛意的情人節,成為每年各大百貨的重點行銷。其實這個被罰而約的年度淒涼之會,應該不會是情人浪漫相會的好時機,今年又多了一個天鵝颱風來湊熱鬧,以七夕為情人節,大家要享受淒苦的愛情氣氛嗎?在日本也有七夕的節慶,雖然日漸淡了,人們會將願望寫成「笹飾」掛在竹枝上祈願,所以有「許願日」之稱。除了中國傳統的「牛郎織女傳說」外,日本人加進了棚機傳說。「棚機傳說」原出《古事記》,謂古時有一少女棚機為了替村莊消災解難,在水邊織衣祭神,並結成一夜夫妻。奈良時期以來,七夕紀念棚機及牛郎織女並存,在越南及韓國都有七夕祭典,同樣「漢字文化圈」各民族都來自中國,不只是日子不同,內容及方式也應該有所演變,值得細細探索。

織女偷天蠶 嫦娥偷靈藥

七夕這個節日竟然與昆蟲有關,很少有人發現,因為傳說中,牛郎有老牛神仙相助,結識仙界下凡的織女,織女以職務之便,偷了天上的「天蠶」下到凡間,這就是本文抓到「一絲」關係,讓我們也來一段七夕談昆蟲。

在彩萬志《中國昆蟲節日文化》一書中,在100個昆蟲節日明確記載著與昆蟲相關的中國節慶,如果按照分類階元劃分,除了廣義的昆蟲外,節日昆蟲涉及蜚蠊目、等翅目、直翅目、蝨目、半翅目、同翅目、蚤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鞘翅目等11個目的昆蟲。依照這本書出現的節日昆蟲,以出現的頻度次數的分布,可以用這個數據清楚地看到,歷史上對中國人的常民生活可能影響最大的前四大目昆蟲分別是,鱗翅目(41次)、直翅目(40次)、膜翅目(20次)及雙翅目(13次)。這些鱗翅目昆蟲中,主要是繅絲織布的材料來源,是家蠶或柞蠶呢?早期北方以天蠶蛾科(Saturnidae)的皇蛾(蛇頭蛾)近親,如楓蠶或柞蠶;另一個是中國南方主要農業活動的栽桑養蠶,養蠶繅絲的主角屬於家蠶蛾科(Bombycidae)。根據中國七夕的由來,織女由天上偷來天蠶,早在黃帝大敗蚩尤時代,嫘祖養蠶繅絲,當時養的是天蠶或可能是家蠶來繅絲呢?

天才化工合成 家蠶繅絲蕭條

張保信的資料統計結果,全世界的家蠶科(Bombycidae)9屬28種,中國7屬9種,日本4屬5種,印度2屬14種,但真正使用於蠶業者,臺灣有則7種(楊正澤,2008)。根據TaiBNET的資料則有9種,其中與家蠶Bombyx mori 同屬的有B. horsfieldi B. mandarina formosanaB. rotundapex。至於家蠶的來源在中國有許多傳說值得大家去探索,請參考拙作<昆蟲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生活之衣著文化>(楊正澤,2008)。

然因國際情勢,臺灣蠶桑業已沒落,原有蠶業改良場對家蠶進行「育種」與「推廣」,但是曾幾何時只能有「保種」的工作,勉強撐下來。至於家蠶在科學應用研究上真是不輸果蠅,當蜘蛛絲的強韌度被材料科學家發現超級效果,卻必須將基因轉殖到家蠶,成為蜘蛛絲的專屬代工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內中央研究院趙裕展教授以家蠶研發基因工程產出螢光蛋白,運用於疫苗生產,除了對於醫藥研究貢獻卓著,也為他獲得不少大獎。

當時織女星,七娘媽,偷了天上的蠶,可能只為了與牛郎在凡間共組家庭的經濟基礎,卻意外地給凡間常民一個生活所賴的栽桑養蠶事業。中國節日慶典文化,許多源自農業時代的「敬天畏神」,因此以祈求豐收又能盼望有緣人出現,言之成理。七夕的另一個傳說更有天體觀測的道理,織女星在七夕這天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正好也是牛郎織女星相會的好時機,這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傳說。至於這一天牛郎織女相會而衍生的故事,故事中偷天蠶的故事更是昆蟲學家所歡迎的,如果因而連結到家蠶在中國的起源,可能增添了意外的線索。(本文由科技部補助「百變昆蟲族」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楊正澤
審校:楊正澤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