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跨國天氣預警拯救更多生命

102/01/16 瀏覽次數 13794
你知道嗎:同樣是水災,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受害程度卻極度不均。
 
據統計,儘管每年只有5%的熱帶氣旋發生在北印度洋,但是這個地區卻占全球因熱帶氣旋死亡人數的95%!舉例來說,去年十月珊迪颶風(Hurricane Sandy)侵襲美國紐約,造成一百餘人死亡;然而,2007年侵襲孟加拉的錫德氣旋風暴(Cyclone Sidr),與2008年侵襲緬甸的納吉斯氣旋風暴(Cyclone Nargis),卻分別奪走1萬人與13萬人的生命!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面對氣象災變的防災能力如此不平等?
 
缺乏預警
 
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氣象預報的能力。已開發國家能對未來10天,甚至更長時間的災害性天氣進行預警;開發中國家即使有氣象預報的能力,最多也只有數天的預警,當地居民幾乎沒有時間應變。
 
主要問題在於,長時間的氣象預報必須納入全球尺度的氣象觀測資料。但是建立全球天氣預報模型成本高昂,只有少數已開發國家有能力負擔。由於這些模型以全球為預報尺度,並不完全符合各地區實際狀況,需要當地的觀測資料進行修正,因此開發中國家也無法將全球天氣預報模型的結果直接應用。
 
另外,即便理論上開發中國家可以藉由網路獲得模型預測的資料,但是開發中國家缺乏健全的網路基礎建設,造成資料傳輸過程的阻礙。於是,中介組織─諸如研究團體、大學與企業─便成了聯繫全球預測模型與當地實際需要的橋樑。
 
跨國合作
 
為了解決開發中國家天氣預報能力的不足,目前國際正在推動由已開發國家輸出技術與出資協助開發中建置符合當地需要的天氣預報。
 
以孟加拉為例,該國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合作,建立氣候預報應用網路(Climate Forecast Applications Network, CFAN),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協助基礎的技術支援,資金由美國國際開發屬(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SAID)出資補助。CFAN的長期天氣預報成功預測孟加拉2007年與2008年的水災,有效降低風災的損失。
 
目前,聯結全球氣候預測模型與各地實際需求的中介組織仍相當不足,急需推廣此類組織的成立,最終的目標是幫各開發中國家建立長時間的災難天氣預報。專家估計,在南亞和東亞的開發中國家建置為期10到15天的災害性天氣預報系統,大約需兩百到三百萬美金,但是和受災造成的損失,這筆建置費用顯得頗具投資潛力。
 
全球氣候近年來越來越極端化,我們不應該讓國際間的發展差距成為面對天災時不平等的原因,要達成這個目標,有賴於國際間的努力與合作,而現在跨國的氣象預警合作剛起步,仍然有許多努力與改善。(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