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7/31
心血管疾病的救星,人工(生物)血管是什麼?
陳彥諺|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荷蘭史上最悲慘的大飢荒
這場超過半年的饑荒是人為的悲劇,對科學家,也是一個不可能的實驗。因為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在饑荒期間受孕成胎然後出生的人,到了中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較高;肥胖、糖尿病、精神分裂的比率也較高。68歲之後,死亡率比同胞手足高10%。
媽媽生存壓力大,影響胎兒成年後健康
早在1970年代,學者便注意到胚胎在發育初期遭遇的壓力,與成年後的健康狀況有關。動物實驗顯示,胚胎在發育初期若遭遇壓力,DNA的甲基化模式會改變,許多基因因而關閉。原來DNA上的核?酸若甲基化,基因便可能不再表現;甲基化是調控基因的一種方式。研究人員懷疑,發育初期遭遇的壓力會改變DNA的甲基化模式。可是我們無法以人類做同樣的實驗。
於是學者找了422名荷蘭大饑荒期間受孕的人,並以他們的兄弟姊妹做對照組(463人)。首先,研究人員比較兩組的DNA甲基化模式,發現有些異常模式與肥胖有關,有些異常模式與能量代謝、脂肪代謝有關。彷彿飢餓母親的身體促使胎兒調降細胞的耗能模式。
總之,異常的DNA甲基化模式可能改變細胞運用基因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那是持續終生的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