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地熱發電–台灣綠色能源
103/07/01
瀏覽次數
7688
陳永平
|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
在2011年3月11日發生福島核災後,核能的安全性受到廣泛的質疑,世界各國的民眾對核能電廠的運作開始採取強烈的抵制手段,台灣的核四電廠也在此氛圍下遭受到封存的命運,不過為了因應後續能源政策的變化,許多再生能源的使用,一時間也成為熱門的話題,其中包括地熱發電的開發。
2014年6月,宜蘭縣環保局提出「乾淨能源發展」及永續相關議題規畫,預估宜蘭縣乾淨能源發展計畫,至民國114年的地熱總發電量100MW,加上水力、生質能、太陽能、風力發電,全年發電總量合計160MW。宜蘭縣長表示:地熱源源不絕的電能,將使宜蘭成為電力輸出大縣,以地熱軸心產業,健康理療產業,高價優質的農業特產更可能應運而生。以下便來談談何謂地熱發電:
人類最早是將地熱直接使用在洗澡或驅寒,後來也將地熱應用在農業或工業的用途上,而首先將地熱用來發電的是義大利商人Piero Ginori Conti,他在1904年於Larderello從事地熱發電的研究,成功地讓4個燈泡發光。接著於1911年在當地建立世界上第1座商用地熱發電廠,之後雖然也有些國家投入地熱發電的研究,但都是屬於測試性質,並無建廠計畫,第2座地熱發電廠一直到1958年才在紐西蘭出現。
地熱的來源主要是地心高達6000℃的溫度,若由地面起算,每深入地面100公尺,溫度可約上升3℃。而地熱發電的原理則是利用地熱將地下水加熱,使其成為蒸汽之後用來推動渦輪機旋轉,進而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這種處理方式雖然與火力發電相同,但因地熱來源穩定,且運轉成本低廉,所以常被視為具有開發價值的綠色能源。對台灣而言,由於位在太平洋火環帶,本身具備了地熱發電的先天優勢,因此在1973年的石油危機後,中油公司於1976年也開始在宜蘭縣鑽井探勘,發現三星鄉與大同鄉交界處的清水地區蘊藏豐富的地熱,其地表溫度可達到90℃以上,這種情況在世界上並不多見,值得善加利用;於是在1980年由行政院國科會與中油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共同合作,在當地籌建三百萬瓦的清水地熱發電廠,並於隔年併聯台電電力系統正式運轉,成為全世界第14個地熱發電國家。可惜的是,清水地熱發電廠因地熱井結垢,再加上管線鏽蝕,因而蒸汽及熱水量持續下降,使得發電量由初期的每小時2000千瓦以上,到1993年只剩下每小時180千瓦左右,不再有任何效益可言,終於在1993年11月面臨到關廠的命運。
時至今日,世界各國因為氣候變遷與地球暖化的問題,無不卯足全力發展節能減碳技術,台灣當然也不例外,除了開發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外,清水地熱發電廠在停擺20年後,於2012年再由宜蘭縣政府以「清水地熱發電ROT案」提出招商,後由噶瑪蘭清水公司投資2.3億元開始整建,預計在2014年正式營運,發電量1千2百萬瓦,可供應2萬6千4百戶之家庭用電。
地熱發電雖然號稱是綠色能源,但有些環保的議題在開發時仍然必須謹慎處理,例如:發電時必須直接汲取地下熱水,容易產生地層下陷;此外,流出的熱水可能攜帶具毒性的化學物質,或者是排放出硫化氫或具放射性的氫氣,容易造成地面的水資源污染或空氣汙染。顯然地,科技的應用都依存著利弊與得失,該如何去權衡或取捨,在在都考驗著我們人類的智慧。(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103年/06月)
責任編輯:
黃承揚|英商牛津儀器海外行銷有限公司
地熱發電(13)
綠色能源(41)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6/28
照光就變身!臺灣團隊打造的雙模式電晶體,挑戰電腦效能瓶頸
林祉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碳封存是臺灣淨零解方之一,如何兼顧環境及社會、經濟的需求?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做 3D 晶片就像蓋摩天大樓?如何在有限空間內讓 AI 晶片更強大?——專訪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系劉柏村教授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從廢輪胎到你的新鞋,橡膠如何在技術、商業與環保間平衡,賣出新高度?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