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環境與氣候變遷專題報導(三)氣候變暖不只關乎海平面上升 還關乎公共衛生

106/03/31 瀏覽次數 1777

自從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是的,就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科學機構)發表第五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以來,幾乎可以斷定,氣候變遷、氣候變暖正在發生,而且有有95%的信心度,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就是元兇。氣候暖化廣為人知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生態系服務惡化、農糧生產環境崩壞等,但,這不只是大自然反撲的警世預言,也意味著另一面較不為人知的衝擊──對公共衛生的衝擊。

 

早在數年前就有訊息指出這類影響,如冬天作為登革熱防線在某些地區將失靈、動物因為棲地變化到人居住環境覓食而升高病原暴露機會、花粉期變化導致花粉熱爆發、海洋暖化讓海洋弧菌大增、熱浪讓植物吸收臭氧等污染物的功能受限、或是冰河融解讓原本冰封的污染物釋出而進入海洋及空氣等等。

 

熱浪伴隨著為期更長、更強烈的的高溫,對心血管系統也產生極大壓力,特別是對老人而言。德國氣象局(DWD)2015的研究指出,,德國在2000~2010年熱浪期間,冠心症死亡人數平均升高10-15%,並警告如果人們不去適應這項改變,死亡人數未來可能還會升高至3到5倍多 。

 

國內關於氣候變遷資料應用的研究,也開始有學者應用在公衛領域,例如在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計畫」(TCCIP)在2015年召開一場「TCCIP 氣候變遷資料使用經驗分享研討會」,會中就有台大余化龍副教授發表〈不同氣候變遷情境下南台灣登革熱時空間預測模型〉、以及長榮大學吳佩芝副教授發表〈環境及氣象因子與台灣地區傳染性疾病流行分布相關性探討-以登革熱風險地圖為例〉。根據吳老師的分析,了2030年,台灣全年各月均溫估計會達到攝氏18度,結合都市化程度伴隨的熱島效應,未來疫情極可能漸趨嚴重;更極端的狀況是,如果本世紀末的CO2濃度,如果上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所設定的最糟情境,即1,313ppm(RCP8.5),台灣的登革熱高風險鄉鎮數將增為目前的2.6 倍,範圍也會擴及北部與東部。

 

那麼,有沒有全面性的評估報告呢?

 

在2015年12月,世界各國忙著在巴黎開會研商如何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產出著名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之際,世界衛生組織也再一次整理出氣候暖化和公共衛生的關係:由於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和水源供給、熱浪和寒害更趨極端、改變傳染病散播途徑等等,平均每年造成40萬人死亡,而且,還可能和伴隨著極端氣候和海平面上升引起的家園毀壞、遷徙、內戰等因素,形成加乘效應,讓公共衛生崩壞的傷亡人數升高;而更糟的是,貧窮和邊緣人群,他們對氣候變遷的貢獻甚微,卻因無力因應而蒙受比中上階層更大的損害。最權威的醫學期刊The Lancet在2015年11月,也發表一份全面政策評估報告,由該期刊跨學術社群組成的「衛生與氣候變遷委員會」(ancet Commissio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以全球為止度,描繪出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牽連的各個的面向,以此標定出高度可行的改善方案。

 

2015年已是史上最暖的年份,未來可能還會升高的情況下,公衛單位需要提供更多工具和配套措施保護人民,例如德國氣象局研發熱浪健康預警系統的APP以及應變準則,就是很好的案例,值得參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