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無意間,你也成為蚊子的天菜了嗎?

100/05/06 瀏覽次數 100689
為什麼蚊子總愛叮我?

想必大家都有這樣子的經驗,一群人坐在一起閒話家常,有的人被叮的滿身包,有的人卻毫髮無損。有人說,這和體質有關,體質偏酸性的人容易吸引蚊子,體質偏鹼性的比較不容易被蚊子叮咬,真的是這樣子嗎?

科學家進行了許多實驗,發現蚊子叮咬(其實應該說是吸血)和人類散發的氣息有關,而這些氣息包括所排出的二氧化碳、體熱和乳酸。蚊子飛行時速約 1.5 至 2 公里,當牠「聞」到這些氣味時,即使距離幾十公尺遠,也會聞香而來尋找獵物。
 
雌蚊觸角鞭節細長,僅在端部有稀疏的短毛,口器能吸食血液。(圖/林義祥攝影,嘎嘎昆蟲網 http://gaga.jes.mlc.edu.tw/)雌蚊觸角鞭節細長,僅在端部有稀疏的短毛,口器能吸食血液。(圖/林義祥攝影,嘎嘎昆蟲網 http://gaga.jes.mlc.edu.tw/)
 
蚊子頭部的觸鬚上有個短株狀的化學感受器,稱為「頭部突起感受器」,只要對著它吹二氧化碳,馬上就會活化。我們呼出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約百分之四,是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一百多倍,蚊子利用這個感受器,很容易就能鎖定我們的位置。

科學家也發現,蚊子的觸鬚可以感受到人體的溫度和散發的乳酸。蚊子的觸鬚裡有一組感測乳酸的神經接收器,在有二氧化碳的環境中,蚊子的乳酸感測器會對人類皮膚所散發的乳酸起反應。當蚊子環繞在你的身邊時,牠的乳酸感測器正處於高度的警戒狀態,我們聽到牠發出嗡嗡的聲音,正是牠在盤旋偵測,選擇叮咬的目標。
 
蚊子的天菜:體溫高、易流汗、乳酸氣味
 
一群人當中,蚊子喜歡體溫偏高,容易發汗,呼吸中帶著大量二氧化碳,身上充滿了黏膩汗水、乳酸氣味的年輕人和小孩。對牠而言,簡直是美食當前,再遠也會飛過去大快朵頤一番。體型較胖的人體溫一般來說會較為偏高,不愛洗澡的人身上多會殘留乳酸體味和汗水,這些都是蚊子的最愛。而擦在身上的各種髮雕、香水等,也可能產生吸引蚊子的味道。
 
吸血前的雌蚊,肚子扁扁。(圖/林義祥攝影,嘎嘎昆蟲網 http://gaga.jes.mlc.edu.tw/)吸血前的雌蚊,肚子扁扁。(圖/林義祥攝影,嘎嘎昆蟲網 http://gaga.jes.mlc.edu.tw/)
 
蚊子喜歡人類的汗水,從蚊子博士連日清教授的實驗可得到驗證。當時連教授因為研究的需求,要養殖一批蚊子讓牠們產卵。連教授準備了白老鼠,讓蚊子吸白老鼠的血液做為食物,但是蚊子對白老鼠提不起胃口。於是連教授起身到戶外做運動,曬太陽,讓自己滿身大汗後,把溼答答的衣服脫掉,並把衣服上面的汗水抹在白老鼠的身上,再把白老鼠和蚊子關在一起。加了汗水調味料後的白老鼠,果然深受蚊子的喜愛,飽餐一頓吃得肥肥胖胖,順利地產下蚊卵。

蚊子吸血為哪樁?
 
雄蚊觸角發達,前節具褐色的羽狀長毛,近末端的鞭節側毛短且疏,口器端部分叉具毛叢。(圖/林義祥攝影,嘎嘎昆蟲網 http://gaga.jes.mlc.edu.tw/)雄蚊觸角發達,前節具褐色的羽狀長毛,近末端的鞭節側毛短且疏,口器端部分叉具毛叢。(圖/林義祥攝影,嘎嘎昆蟲網 http://gaga.jes.mlc.edu.tw/)
 
公蚊子不吸血,而是以吸取露水、花蜜和植物的汁液維生,因此吸血的蚊子都是雌性,而吸血的目的是為了產卵,繁殖下一代。當雌蚊從蛹羽化為成蚊,二至三天之後就會和雄蚊交尾,只要交尾過一次,雌蚊終身都可以產下受精卵。

雌蚊利用刺吸式的口器吸血,其上有 6 根細細的針刺,可以刺穿我們的皮膚。當雌蚊鎖定獵物時,便悄悄地把口針刺入皮膚,同時分泌唾液注入皮膚中。當血液吸至蚊子的腸道中時,腹部會迅速鼓脹,而壓迫體壁的伸縮接收器,就會中斷吸血。
 
血液中大量的蛋白質,會使雌蚊卵巢中的卵粒逐漸發育成熟。蚊子通常一次就把血吸飽,吸血量大約 5 微升,所需時間約 1 分鐘。在吸血四、五天後,血液提供的養分使得卵巢內的卵粒漸漸發育成熟,找到有水的地方就可以產卵了。
 
蚊子交尾,上面是雌蚊,下面是雄蚊,只要交尾過一次,雌蚊終身都可以產下受精卵。(圖/林義祥攝影,嘎嘎昆蟲網 http://gaga.jes.mlc.edu.tw/)蚊子交尾,上面是雌蚊,下面是雄蚊,只要交尾過一次,雌蚊終身都可以產下受精卵。(圖/林義祥攝影,嘎嘎昆蟲網 http://gaga.jes.mlc.edu.tw/)
 
有些時候是例外的,當蚊子剛剛羽化、正好吸飽血、預備產卵時,是不會叮咬人的。這時由於體內荷爾蒙的作用,牠的乳酸感測器會暫時關閉。科學家把處在這種情況下的雌蚊體液,輸送到另一隻飢餓的雌蚊身上,被輸血的雌蚊即使餓的要命,也會立刻停止尋找獵物。

讓你又腫又癢的,是蚊子的口水!

至於被蚊子叮咬會紅腫發癢的原因,不是因為蚊子的口針刺人,而是因為蚊子的唾液。蚊子的唾液有潤滑口器的功能,同時能防止血液凝固而阻塞口器。這種抗凝血劑是一種蛋白質,會誘使人體內的免疫系統反應,產生一種稱為組織胺的蛋白質用來對抗外來物質。這個免疫反應引發了被叮咬的皮膚的過敏反應,因而發癢。當血液流向被叮咬的傷口以加速組織復原時,組織胺會造成傷口附近組織的腫脹。有些人的過敏反應比較嚴重,紅腫發癢的情形比較厲害,有些人則不然。

蚊子叮咬會傳染哪些疾病?

蚊子叮咬除了造成發癢紅腫之外,更可怕的是會傳染疾病。例如:困擾南台灣的登革熱,就是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所傳染的;日本腦炎是透過三斑家蚊和環狀家蚊傳染的;埃及斑蚊也會傳染黃熱病。
 
傳染病存在的3個必要因素包括:宿主、病原體和傳染途徑,而病媒蚊就是傳染途徑。以登革熱為例,當斑蚊叮咬了身上帶有病毒的登革熱患者,這隻蚊子便終身具有傳播登革熱的能力,只要再叮咬其他健康的人,就會使人罹患登革熱。
 
登革熱的傳染途徑及症狀(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防疫戰鬥營」展示廳)登革熱的傳染途徑及症狀(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防疫戰鬥營」展示廳)
 
專家研究發現,埃及斑蚊體內帶登革熱病毒的比率較白線斑蚊高。帶有登革熱病毒的埃及斑蚊所需要的吸血時間,顯著高於未帶有登革熱病毒的,吸血的活動也較活躍。因為吸食的時間增加,容易被人發現而被打斷,沒吸飽血的蚊子又去吸食另一人,反而增加了被吸食的人數,使得登革熱更容易傳播。

有人提出疑問,當蚊子叮咬愛滋病患者,再去叮咬其他的健康人,是不是就和共用針頭一樣,會造成愛滋病的傳染?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愛滋病毒無法在蚊子體內生存,當病毒離開人體進入蚊子的腸胃中,很快就會被胃液破壞;而且吸血所得的微量愛滋病毒,達不到致病臨界點,無法引發愛滋病。
 
至於蚊子的口器為何不會像共用針頭一樣傳染愛滋病呢?那是因為蚊子口器的構造和針頭針筒不同。蚊子在吸血前會先由一條管子吐出唾液,而由另一條管子吸入血液,血液的吸入是單向,不會再由食管吐射出來,這與注射針筒共用針頭不同。

如何滅蚊與防蚊

科學家努力地研究各種方式來防蚊。例如,如何才能干擾蚊子偵測人類乳酸的功能,使牠無法發現獵物?如何才能改變蚊子的荷爾蒙使牠不想吸血?如何才能擾亂蚊子的生理反應,使牠在吸血後無法正常排出水和鹽分而死亡?還有人研究蚊子翅膀振動所發出的頻率,並且設法用聲波干擾牠,使牠離開。

2008 年,英國 Oxite 公司成功培養了一批經過基因改造的雄蚊,如果野放讓牠們和一般的雌蚊交配後,就能夠產下帶有致命基因的下一代,在長成成蚊之前就會自動死亡,如此便可大量消滅蚊群,甚至令牠們絕種。但是,許多人對於這個研究持反對的意見,認為這會同時改變自然生態系統,將導致更大的反撲和不可收拾的後果。

其實,消滅蚊子最簡單的方法是消滅牠的孳生源。因為蚊子必須在有水的地方產卵,而蚊子的幼蟲孑孓、蛹也都生活在水中。因此清除積水,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滅蚊方式。
 
積水,是孳生蚊子最重要的場所。(圖/Pixabay)積水,是孳生蚊子最重要的場所。(圖/Pixabay)
 
居家內外可能造成積水的地方之多,超乎你的想像,例如洗碗機、冰箱下的積水盆、用水養殖的萬年青、花盆下防止水漏出的小盤子、放置菜瓜布的小碗等,都可能積水養蚊子。還有戶外沒有加蓋子的瓶瓶罐罐、廢輪胎、樹洞、蓄水備用的水桶等都是。

清除孳生源的方法,是每周都要撥出時間進行「巡、倒、清」。居家內外巡一巡,把積水倒掉,並把容器刷一刷後倒置。如果一定得儲水備用,一定要記得加蓋,如此就能避免蚊子繁殖孳生。
 
另外,個人防蚊的保護措施也要做好。前往山區儘量穿淺色、長袖的衣服,不要擦香水以避免吸引蚊子的注意;運動後儘快洗澡,保持身體乾爽,如此較不會遭到蚊子的「青睞」。

充滿研究潛力的蚊子唾液
 
小小一隻蚊子,對於人類似乎只有害處。其實不然,科學家已經開始研究蚊子吸血時所分泌的唾液。

當受傷流血時,血液中的血小板破裂接觸空氣,而產生一系列酵素的變化,形成糊狀的纖維蛋白,血液便會逐漸凝固而止血。蚊子吸血時所分泌的唾液中,含有阻止血液凝固的一種蛋白質。科學家把動物的血液和蚊子唾液混合,觀察抗凝血的效果,發現蚊子唾液中的抗凝血蛋白可抑制凝血酵素的活性,使它不能有效地產生纖維蛋白,血液也就不會在蚊子吸血時凝固而阻塞口器。
 
蚊子的唾液有許多祕密等著科學家挖掘,包含凝血、麻醉的成分。(圖/Pixabay)蚊子的唾液有許多祕密等著科學家挖掘,包含凝血、麻醉的成分。(圖/Pixabay)
 
科學家正努力嘗試從蚊子體內抽取並且純化這些能夠抗凝血的成分,設法大量生產用來治療因凝血功能異常而導致的疾病,如心肌梗塞、腦溢血等。

科學家還發現,蚊子的唾液中含有一種能使動物肌肉舒張的輕微麻醉劑。當蚊子的口器插入皮膚中,這種成分會使被叮咬的肌肉不會因為受到刺激而僵硬收縮,導致蚊子的口器「卡」在皮膚中難以拔除,而且使被叮咬的人不容易因疼痛而察覺,讓蚊子完成吸血後能平安逃離現場。

記得國中課本有一篇文章〈兒時記趣〉,作者沈復先生對蚊子的觀察和想像力令人印象深刻。沈先生當時遇到的應該是一群不會叮咬人的公蚊子,要不然就是他身上的味道讓母蚊子不感興趣。下次如果再看到蚊子,或是被蚊子叮咬,應該要了解牠不是「故意」的,牠也是為了生存和繁衍!但是,為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同時防止疫病傳播,碰到蚊子時,千萬別學沈復先生,還是要消滅牠,並且要做好個人和居家環境的清潔工作,才是讓牠遠離的根本之道。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