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串聯全球愛心,手繪網頁地圖

103/01/10 瀏覽次數 9612
11月8日登陸菲律賓的超級颱風「海燕」,被稱為今年「地表最強風暴」,以時速315 公里成為有紀錄以來風速第二高的颱風,僅次於1961年重創日本、時速345公里的「南施」。海燕肆虐之後,菲律賓官方資料顯示罹難人數超過5,000人,失蹤人數高達25,000人。這個頑強的超級颱風造成菲律賓中部毀滅性的破壞,已經確定會被除名。
 
世界各地的人道組織齊聚此地展開大規模的救援行動。過去,如果援助團隊不熟悉災區的地形、路線和障礙,因而忽略了最急需幫助的熱點,救難人員也只能亂槍打鳥或坐困愁城。現在,他們有了一項簡單卻帶來不可思議影響的工具─地圖,附有受海燕影響地區的各種詳細資訊和實地照片。最神奇的是,像是憑空冒出一般,這張圖在海燕登陸前甚至不存在。
 
這是來自名為「開放街道地圖」( OpenStreetMap , OSM) 的網路地圖協作計畫。出自想成為「地圖界的維基百科」這個靈感,該平台的目標是創造一個能讓所有人自由編輯的世界地圖,自2004年創立以來累積了一百多萬位使用者。使用者只要手持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統)裝置拍攝航空照片和衛星影像,再運用OSM的內部編輯器上傳路徑、編輯向量數據,即可自行繪製地圖。與傳統的網路地圖不同之處在於,OSM幾乎可以即時自由修改,讓資料隨時保持最新狀態,而不是像Google Maps單方面地由官方維護。
 
海燕颱風登陸的第二天,在人道團體的呼籲之下,超過四百位志工免費提供百萬筆資料。雖然這些志工都不是繪製地圖的專家,但經由簡單的步驟教學,他們的協助能積沙成塔,在分秒必爭之間大幅提升分配物資的效率。
 
他們的做法如下:將風災來臨前某區域的航空照片或衛星圖檔放在下層,上層則是OSM的的編輯檔,當志工手持GPS沿著道路行走,他的路徑會記錄到編輯檔中。一旦此路徑與下層圖檔的道路圖形不符,例如凸出、轉向或彎曲,可以推測該道路已經封閉、阻礙或不堪使用,讓志工不得不繞道而行。除了道路,本方法也可以運用在建築、房舍、港口、機場等公共設施的安全判定上。海燕颱風肆虐以來,志工們已經持續追蹤並上傳了三萬多棟建物的現況。
 
像紅十字會這類的國際NGO組織也開始接觸空間資訊在救災的應用。2010年發生海地大地震時,志願者以災前的衛星照片為底圖,幾乎把首都太子港的災後市容全部畫進OSM,這個自發性的舉手之勞不僅讓我們對人類的良知重燃信心,也令美國紅十字會高層驚艷不已,從此對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更加關注,因為他們明白在可預見的未來之內,品質可信、數量齊全的數位地圖技術,與人道工作的關係會更加緊密。
 
現階段紅十字會遇到的困難並不是良心危機,而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志願者以災前的空照圖繪製本身的OSM檔案,但前提是他們知道原本的路在哪裡。如果沒有災後的空照圖做為對照,志願者根本無法判別哪一條才是可以走的「路」,許多偏僻孤立、不為人知的小村莊因而被忽略或延遲救援。難處在於,精確的空照圖掌握在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 , NGA)手中,這個美國國防部的下屬機構特別重視情報機密的安全。儘管紅十字會多次交涉,但出於國家安全等特殊原因,志願者幾乎無法獲取最新的災後衛星圖檔。時間一分一秒流逝,每次的交涉未果代表著救援行動將更加艱困,死傷情況也可能益發嚴重,這是未來OSM需要克服的限制。

面對巨變,在同情與哀悼之餘,除了祈禱,也許我們還能做點別的。(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