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創新與未來

106/07/05 瀏覽次數 1185

現在,每個產業都談論「創新」這一詞。但你可知道,「創新」這回事遠在300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便已悄悄地影響著全人類。譬如舊石器時代,「箭簇」雖然只是把石塊削成尖狀,但這個小小的「創新」卻足以決定兩族征戰的結果,甚而改寫歷史。若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史」,也不為過。

 

柯達(Kodak)公司是一家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老牌美國公司,因為「軟片」(film)的發明、沖洗流程制定、包含軟片、相紙、沖洗藥劑等所有影像耗材的製造,都是由這家公司包辦的。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一系列與「影像製作」相關的突破性創新發明,把這家公司推向了事業的巔峰。據統計,柯達公司曾享有全球影像製作市場90%的利潤。若說它是上個世紀全球影像產業的龍頭,也不為過。

 

但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柯達公司成也「創新」,敗也「創新」!西元1975年,「柯達」發明了全球第一台數位相機,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創新。這項創新在當時顯然會嚴重衝擊柯達公司既有的業務,但公司的高層評估後,仍決定以「數位相機」主打一般消費市場,更推出輕便型數位傻瓜相機。然而,當時全球市場的消費需求已逐漸趨向「高階」與「專業」,相關科技的進步也一日千里。在面對多方競爭對手的夾擊與「決策失誤」的衝擊下,「柯達」頓失市場領先的契機,甚至在2012年申請破產,幾乎退出影像的市場。

 

「柯達」在發明數位相機時所面臨的困境,正是典型的「創新者的兩難」,元智大學科技管理學群的何建德教授如此分析。當年,柯達這個績優大企業已經掌握了市場絕對的利潤與資源,但在面對足以威脅自身利益的「破壞式創新」時,是該保衛固有的利益?還是要勇敢地擁抱「新未來」?何教授便以柯達公司的興衰與影像發展的變革為藍本,發展出一套結合了「創新」與「市場」的分析模式。

 

從過去的研究,已可整理出如下的數種「創新」類別:徹底推翻過去的「破壞式創新」、針對產品缺失改良的「漸進式創新」、產品某些元素被換新的「模組式創新」,以及「結構式創新」與「不連續式創新」等。

 

何教授指出,這些「創新」的類型在確立後,經濟學家便結合「市場」元素做更進一步的探討。這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哈佛大學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教授,不過他的模式僅限於「破壞式創新」與「市場績效」的二維關係。但何教授卻涵蓋了多類的「創新種類」與多種的「市場模式」,並用類型學(typology)的概念整理出「創新」與「市場」的相對關係,期望這理論能運用在各種領域中。

 

何教授表示,「創新」的精義在「創造價值」,當「創新」與「價值」有一個良好的發展關係,這種創新才會成功。然而「創新的模式」有那麼多種,「市場價值」的型態也千變萬化,如果一個企業可以釐清眼前的「創新」將帶來的「新價值」是什麼,以及其所對應的市場類型是什麼,那麼後續發展將可以免除「自我毀滅」式的決策,除了可以避免重蹈柯達公司的覆轍外,更能創造出新市場的一片天。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