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腎臟移植的體驗

94/08/04 瀏覽次數 11653
筆者於2003年9月5日移植了一顆新的腎臟,先前因腎衰竭已進行洗腎兩年半,但做了腎移植後,現在功能完全正常,移植前臉上的黑色已完全消失,整個人的元氣也逐漸恢復中,可說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移植手術。

筆者在2001年初因腎衰竭開始作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每隔1天要到醫院躺4個小時,因工作的關係只得選下午5點至晚上10點的晚班。但洗腎後不易入睡以致起床也晚,上班常常遲到,下午四點半前又要提早離開去醫院,工作單位雖能諒解遲到早退的情形,但自己往往覺得很尷尬。另一方面,內子每隔1天的晚上10點要到醫院接送,對她也是一項負擔。

工作和生活的不便尚在其次,血液透析只能去掉血中的尿毒,不能取代腎臟的其他功能。因此,對攝取的食物有很多限制,特別是鉀含量高的食物,如堅果、柑桔、香蕉等,以免對心臟有不良影響。

此外,透析者無法自行排尿,完全要靠透析去掉血中水分,但因去掉的量有限,多餘的水分累積在體內會造成水腫,若進入肺臟造成肺積水就更難處理。因此,會限制病人一天飲水不得超過600毫升。每次洗腎時醫生都要決定脫水多少,脫太少會有多餘的水累積在體內,脫太多血壓又會下降。

治療腎衰竭有兩種方法,即腎移植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哪一種較好呢?這倒沒有一定的答案。通常年輕的病人都被鼓勵做腎移植,因為他們身體中潛在感染較少,腎移植後生產力增加對社會的貢獻會很大。

有人認為換腎後就可一勞永逸,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因為腎移植有相當高的風險。當一枚腎臟移植到體內後,免疫系統會把它看成侵入體內的異物,因而排斥移植的腎臟,使它失去功能、壞死。就外科手術來說,腎移植並不是太複雜的手術,重要的是如何控制自身的免疫力,以免移植的腎臟被排斥而失去功能。

近年來抗排斥藥物的效果大有進步,所以器官移植的成功率明顯提高。這類藥物的基本原理是抑制人體的自然免疫力,以降低對外來器官的排斥。病人一旦接受器官移植,必須終身服用這類抗排斥藥物。腎移植者服用抗排斥藥後,由於免疫力降低,因此容易受到細菌及病毒的感染。若不小心受到感染,會增加治療的困難,甚至併發排斥現象。所以初做器官移植的人要少與人接觸,到人多的地方如醫院就得戴口罩。

此外,因為抗排斥藥物使免疫力降低,讓原本在年紀大身體衰弱時才發作的潛伏病灶,可能在腎移植後就提前發作。所以進行腎移植之前須進行澈底的身體檢查,例如檢查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特別要注意肝功能、心臟血管、血壓以及有沒有肝炎、肺結核、癌症等潛伏病症。其他如膽結石、蛀牙、牙周病等最好在移植前也都預做處理。

期望一個洗腎病人除了腎臟之外沒有其他的毛病是很難的,但並不是身體狀況十分完美才能進行腎移植,而是要對身體有充分的了解,以做為手術後調整抗排斥藥的依據。所以,決定腎移植前一定要做好身體檢查,聽從醫生的指示再做最後決定。

一旦決定換腎後要先驗血,以便和捐腎者進行比對。驗血項目除檢驗一般血型外,還有專為器官移植所作的HLA值指標。HLA共有6組數值,同卵攣生者會完全相同,有血緣關係者會部分相同,完全無血緣關係者,是否有相同的指標值則要看運氣。捐贈者和受贈者的血型和HLA指標值,要相合到一定程度才能進行移植手術,至於需匹配到甚麼程度則由醫生決定。此外,捐贈者是否有肝炎等疾病,也是要考慮的因素。

即使血液配型再好也必須服用抗排斥藥物。手術後任何中藥補藥,如人參、當歸、靈芝等都不能吃了。因為中藥的功能就是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抗排斥藥物本來是要降低免疫力,但服用人參等卻反其道而行,降低了抗排斥藥物的效果。

抗排斥藥物都有副作用,而且副作用的情形因人的體質不同而異。手術後通常要花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由醫生小心調整抗排斥藥物的用量,甚至更換藥物以減輕副作用。

回診時醫生會根據驗血的數據和可能做到的檢查結果,小心調整藥量。照顧術後病人,醫生所要花的心力,並不比執行手術的外科醫生少。病人應充分和醫生合作,對醫生要有信心。未經醫生許可決不能擅自更動服藥劑量,或聽信朋友的話改服中藥偏方或健康食品,以免增加醫生照顧的困難。以筆者為例,目前完成腎移植已超過一年,住院治療陸續約2個月,門診從一周兩次已減到一月一次,除了血醣高須注射胰島素控制外,其他大致正常。其中醫生的辛苦和病人的心理壓力,實不足為外人道。

說到腎源,能得到自願捐贈的是最理想的。我國規定五親等以內和夫妻間可做器官移植捐贈,腦死的病人在其本人或親屬同意下也可捐贈。目前雖經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大力推廣,但捐贈的數目仍然有限。

自民國81~90年間,全臺灣各大醫院腎移植總共是113例,數目可說是相當有限。因此,很多人到其他地區找腎源,其中以中國大陸最多,也有到菲律賓、印度的。儘管低收入地區有買腎的傳說,但大多數地區和臺灣一樣,出售器官是違法的。

慎選供體是器官移植成功的要件,供體若不合適,術後的照顧會非常困難。不過目前醫學上,篩選器官移植供體的技術仍在發展中。血型的配對和術後排斥反應間的關係,仍須進一步研究。抗排斥藥物的副作用與病人的體質有甚麼關聯,也須更多的了解。目前,手術後如沒有立即排斥,移植的腎臟能有排尿功能,手術就算成功了。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抗排斥藥的調整以及控制其副作用。

筆者做的腎移植手術,至今已超過1年。手術完成後每天即能排尿3,000毫升以上,一周後順利拆線,再休息一周後就高高興興回家。朋友們都為筆者的手術成功道賀,原本打算休息一陣子後即可正常上班。誰知自2003年9月下旬,展開和抗排斥藥副作用的奮鬥,直到2004年5月才逐漸穩定,目前每月仍到醫院追蹤一次。雖然朋友們都說臉色比洗腎時好太多,人也顯得有精神,但自覺與換腎前的期望差得很遠。「換腎後就和常人一樣」、「換腎後又是活龍一條」,這些手術前的期盼其實都是不切實際的。

服用抗排斥藥後,最先的反應是血醣升高,術前血醣正常,現在飯後會升到600。接著是肝功能指數逐漸升高到500。醫生根據已有的資料推敲原因調整藥量,或改變藥的種類,但每一項措施的效果都要3~5天的觀察。

為了控制飲食和偶發事件的緊急處理,醫生建議在不穩定期間必須住院治療。每天除一早抽血和定時驗血醣外,只能躺在床上發呆。這時難免思緒如麻,想到血醣高會截肢,肝功能指數高會肝硬化,更加上血醣高、肝不好會妨礙腎功能,移植的腎可能又完蛋。這些不祥的念頭和手術前「換了腎又是活龍一條」的期望相比,其失落感遠非親身經歷的人可以了解。

因此手術前要有深入的了解,不要有「換了腎又是活龍一條」的過高期望,失望就不會太大。在心理方面,各大醫院都有俱樂部的組織,可主動聯繫,和有共同經驗的人談談會有很大的幫助。至於生理方面,則須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並和醫生充分合作以度過難關。其他的就交給老天吧!

器官移植技術不斷地進步,除肝、腎外,還要發展心臟、肺、小腸、胰腺、眼角膜等的移植。但器官移植的技術再進步,都不能把它想像成是人體保養場,哪個器官壞了,像修理汽車般,就把這個零件換那個零件。手術前後的風險和得到適合供體的困難,都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筆者曾向一位護士抱怨等待的心焦,她說:「請您耐心地等,這也是要看緣分。」我向一位醫生說我很幸運有了這段緣分,他說:「每一個得到供體的病人都是最幸運的。」這兩句話使我深深體會能有一位恩人把他的腎給我,又和我的體質相合,是多麼幸運的一段緣分,今後必須好好珍惜小心呵護自己的健康。筆者的手術成功大家都祝賀我幸運,其實才應該祝賀你(妳)們每一個人,不需要做器官移植的才是最幸運的人。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