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經由玉山國家公園的計畫與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春富的協助,朱有田研究團隊逐漸解開不同特有種山椒魚的生活史。這張照片是臺灣自發現山椒魚後,百年來第一次記錄到孵化後、在水裡生活的阿里山山椒魚幼體。(影像來源: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印莉敏研究員與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朱有田教授)
十月,今年的秋天已有深深的涼意,降溫來的很快。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的教授朱有田,正在玉山國家公園與阿里山上進行臺灣特有種,狀況為「易危」的第二級保育類動物,阿里山山椒魚的相關調查研究,試圖為臺灣尚缺的阿里山山椒魚生活史,增添一些新的發現。
臺灣綿延的高山孕育出了五種山椒魚特有種
「臺灣現在有五種特有種的山椒魚。」朱有田的語速,也像臺灣的山椒魚研究史一樣,節奏緩慢而細膩:「在分類上,牠們都是兩生綱、有尾目、小鯢科、小鯢屬。學界分析牠們的共同祖先,可能來自亞洲大陸的東方或日本起源,目前還沒有定論。山椒魚的祖先在數百萬年前的冰河期播遷來到臺灣後,再因臺灣的高山地形與氣候變遷將牠們生活的區域分隔開來,在島內再次進行分化。」
山椒魚是生活在溫帶、寒帶動物,會出現在緯度較低、亞熱帶的臺灣,只因冰河時期祖先的長征意外;冰河期結束後,溫暖的間冰期讓海平面上升,島嶼與大陸間相連的陸橋消失,海平面上升,阻斷山椒魚的回家路。為求找到像高緯度原生地一樣低溫、潮溼的棲地,牠們只好往臺灣山上移動。
在臺灣這個亞熱帶國度,雖然國土面積僅 3.6 萬平方公里,但卻有 268 座超過 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是全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高山不但有終年均溫 20 度以下的寒冷空氣,雲霧水氣與溪流源頭所提供的潮溼環境,也很適合山椒魚的生活習性。因高山地形的阻絕,臺灣分化出的五種特有種山椒魚,也各自棲息在各河系源頭。
五種山椒魚由北到南,分別是觀霧山椒魚、臺灣山椒魚、南湖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與阿里山山椒魚,一路從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到阿里山山脈皆有族群分布。除阿里山山椒魚是易危外,觀霧山椒魚、臺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都是瀕危;至今發現數量最少且棲地分佈範圍最小的南湖山椒魚,因棲地就在南湖山屋附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遊憩壓力也讓牠們的族群數目達極危等級。
圖二:臺灣五種山椒魚特有種的分佈範圍。在此圖中可以看見分別為觀霧山椒魚(紫色區塊)、臺灣山椒魚(黃色區塊)、南湖山椒魚(螢綠色區塊)、楚南氏山椒魚(橘色區塊)與阿里山山椒魚(褐色區塊)。(影像來源:朱有田教授)
臺灣社會因對兩棲類陌生,保育觀念有加強空間
相較於全臺灣人從小學生就認識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近年來被各種周邊產品萌翻的臺灣黑熊、石虎,國人對於山椒魚這種兩棲類的特有種,知之甚少。就連從小在田間長大的朱有田,原本對兩棲類也並沒有很高的興趣。
「我在屏東枋寮長大,父母都務農,我的名字也是這樣來的。」朱有田說,農家生活很親近大自然,但當時的他對兩棲類最大的認識,就是雨天時,父親會帶著他去田間抓青蛙加菜,「下雨的夜晚,青蛙會出來求偶,我爸爸會學青蛙叫,雄蛙聽到有『情敵』競爭,會叫得更大聲,聽聲辨位,我們就能輕易找到青蛙。」對兩棲類的了解,對幼時的朱有田僅限於此。
求學時期,朱有田嚮往的是在實驗室中穿著白袍做各種先進實驗的科學家形象,雖朱有田是資深童軍,但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果決地選擇了當時新興的分子生物學,與偏重做野外調查的傳統生物學所受訓練截然不同。但在因緣際會下,朱有田卻陸續參與了蘭嶼豬、臺灣水鹿、臺灣黑熊、臺灣野豬與臺灣石虎等地理親緣與遺傳研究計畫,也將野外調查與實驗室分析結合,做出了具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成果。到了2016年時,他步上也是臺灣特有種的山椒魚研究。
在臺灣特有亞種臺灣水鹿的研究發表後,太魯閣國家國園委託朱有田繼續執行 2016 年的「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育類物種監測調查計畫」,山椒魚就是其中的調查重點,「我帶隊上山,第一次看到楚南氏山椒魚,牠長得好奇特,有大塊乳黃色與深褐色相間的斑紋,非常美。」
朱有田的聲音黯淡下去,因這次出行,他也失去了研究山椒魚路上的好夥伴,臺灣資深山椒魚研究者,也是觀霧山椒魚與南湖山椒魚的發表者,時任臺灣師範大學助教的賴俊祥。賴俊祥在攀登奇萊北峰時,失足墜崖、不幸殉職,沈重打擊了甫接觸到山椒魚領域的朱有田。
「我想過放棄。」朱有田坦率道,失去牢靠的野外夥伴,對於任何研究團隊都是難以承受的痛,「但賴老師實驗室的夥伴跟我的學生、支持這個計畫的國家公園、麥覺明導演團隊與影像記錄林音小姐的山椒魚記錄團隊,大家都不想放棄。」朱有田說,當他想著 10 年後的自己,會怎麼看這個抉擇點的堅持或捨棄,他就知道他必須接棒,扛著這個研究走下去。
圖三:2016年時,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系教授朱有田(右六)率隊執行「太魯閣國家公園保育類物種監測調查計畫」,進行山椒魚調查。臺灣資深山椒魚研究學者、時任臺灣師範大學助教賴俊祥(右五)充滿朝氣的站在他身邊。(影像來源:朱有田教授)
讓更多臺灣人認識山椒魚精神:默默者存
有一次,朱有田帶隊在南湖大山找南湖山椒魚,被一個學生大聲疾呼嚇到,學生大喊看到了南湖山椒魚的卵串,「這可是超級大發現,因為南湖山椒魚數目少,到現在還沒有發現牠們產卵的紀錄,無法建構牠們完整的生活史。」
等朱有田趕到了學生大喊的溪流邊,才發現那串躺在潺潺河床上的「山椒魚卵串」,是已經發霉的螺旋狀義大利麵。眾人啼笑皆非之餘,也對於山林永續的危機感,越來越憂慮。
開放山林的政策下得又快又急,但看在第一線生態保育學者的眼中,要讓山林永續,生物多樣性與人類活動可以達到平衡,至少還需要幾個方面的努力。
第一,是務實的登山教育與提升山野活動素養。朱有田說,他相信願意親近大自然的人都懷有善意,但對生態關懷與永續山林的價值觀,每個人不盡相同。應透過教育、宣導與訓練,提升親山的民眾具備尊重山林的基本素養,才能達到降低環境負擔與永續生態多樣性的目標。
第二,是讓生態保育的產業鏈成形。學界年年培育出優秀的野外調查人才,他們愛護臺灣特有生態,又是最堅定的守護者,卻因野外研究、調查的資源支持不足為繼,讓這些研究人才在選擇職涯發展的過程中,不時遭遇挫敗與打擊。流失人才與資源短缺是臺灣生態保育與推廣的兩大阻力。
最後一個,是山椒魚完整生活史的科普教育與推廣,這也是朱有田最近這一年開展的計畫。
他指出,山椒魚最迷人的地方,在於牠們從冰河時期,安靜地演化至今,身上藏有千百萬年來臺灣地質與氣候變遷的密碼,「默默者存,牠們從白堊紀末期不張揚的遷徙與演化,是獨特、美麗,又充滿故事性的物種」。朱有田正帶領著團隊,希望透過拍攝給下一代觀看的科普影片,讓臺灣更多學子從小就認識這麼可愛賣萌的兩棲類,將保育意識深植於心,「認識牠,就會喜歡牠,就會保護牠」,讓帶著微笑面孔來到臺灣的山椒魚,可以一直微笑地生存下去。
觀霧山椒魚。(影像來源:朱有田教授)
圖五:臺灣山椒魚。(影像來源:朱有田教授)
圖六:南湖山椒魚。(影像來源:朱有田教授)
圖七:楚南氏山椒魚。(影像來源:朱有田教授)
圖八:阿里山山椒魚。(影像來源:朱有田教授)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授權.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 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閱讀授權標章或
授權條款法律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