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聯邦政府關門,美南極研究室也停擺

102/10/23 瀏覽次數 10112
南極旅行的遊客
 
南極旅行的遊客
新聞報導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在2013年10月宣布,由於聯邦政府一些部門關門,導致它們必須關閉3個在南極設立的科學研究站,而此刻正是科學家們要開始新研究的時刻。

這3個南極科學站每年要花費4億美金政府預算,1200位左右的科學家在春、夏兩季有好幾個星期,會待在南極大陸做各種研究。

「這實在荒謬,南極科學研究站是非常龐大的研究組織,若因此停擺,將影響好幾百個執行中的重要研究。」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執行長艾倫.雷斯諾(Alan Leshner)說。

在南極工作的研究員通常每年10月、天氣開始暖和時,在南極大陸從事天文學、分子物理、氣候變遷及生物學研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網站上簡要地宣布,「所有領域及研究活動,若非攸關基本的人類安全及財產保護者,均會被終止。」因為該機構到10月14日時就會用完所有的營運經費,如果營運資金恢復,某些研究才會恢復。不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表示,有些研究將不會被重新啟動。

一艘載著研究員的船10月9日抵達南極大陸,包括從1990年起,即長期追蹤南極企鵝與其它生物的研究員;成員之一、布朗大學博士生凱薩琳.羅瑞亞(Catherine Luria)與哥倫比亞大學的休斯.達克羅(Hugh Ducklow)教授,因為作的是趨勢分析,研究不能中斷。

「如果我們錯過一年,就將永遠無法再回來,研究站停擺對研究計畫有巨大破壞力,」達克羅說,他已經追蹤到95% 的阿德利企鵝行蹤好幾年了。已花9個月時間在南極大陸做研究的羅瑞亞也說,她無法想像留在南極研究站的研究人員將會變成怎樣,「南極研究站的大部分計畫將要停擺,對我來說,感覺相當孤寂。」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研究員莎拉.達斯(Sarah Das)表示,上次美國聯邦政府在1995、1996年關門時,南極大陸的研究並沒有因而中止。
 
南極長年低溫、由冰層覆蓋,在科學家眼中是一個絕佳的天然實驗場。(圖片來源:2013 NSIDC / 美聯社)
 
南極長年低溫、由冰層覆蓋,在科學家眼中是一個絕佳的天然實驗場。(圖片來源:2013 NSIDC / 美聯社)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為什麼南極研究如此重要?這可以從南極大陸地理位置和構成來理解。南極大陸位於地球最南端,超過90%面積長年為冰雪覆蓋,平均厚度超過1600公尺。南極大陸冰層改變,不僅會改變周遭大氣溫度和水溫,更影響天候條件。

早在1900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先到南極研究冰河變化狀況。但直到二次大戰後,隨著科技設備進步,南極大陸才逐漸成為廣泛的研究場域。知名的研究包括1985年英國研究者在南極大陸上方發現臭氧層變薄;南極大陸現在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議題的研究重鎮,科學家從南極大陸冰層和岩石變化試圖找出氣候變遷的證據。生物方面的研究,則藉由研究海豹、鯨魚和氣候對於極端環境的適應狀況,來了解人體預防特殊疾病和面對極端環境的方法,包括中風和潛水夫病等。

科學家普遍認為南極大陸對於全球生態系扮演關鍵角色,更將之視為是獨一無二、廣大的自然實驗室,前往追求有關物理和自然世界的知識。
到南極做研究的困難在於極地氣候和特殊環境,使得研究必須克服各種特殊的安全風險,包括冰山崩塌、冰隙裂開、暴風雪或者船筏漂流等等,因此各國做南極研究前,研究計畫必須考量和接受層層規範。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是一個跨國研究組織,負責提出、推廣和組織在南極的科學研究工作,包括給予研究安全的建議。

臺灣在2011年底也首度抵達南極大陸參與科學研究,是台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所教授陳丕燊的研究團隊,偕同美國、歐洲與日本執行「天壇陣列微中子天文台」(Askaryan Radio Array,ARA)的國際合作計畫,希望以4年時間在南極打造範圍100平方公里的無線電天線陣列,以研究南極冰層攔截微中子產生的無線電波,研究目的是藉此找到宇宙的起源。(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葉欣誠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