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行為學習的探索:探索學習興趣的世界

106/11/06 瀏覽次數 4191

在實際教學現場,教師可發現學習興趣能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因而喜歡學習。因此,學習興趣高的學生比學習興趣低的學生更能自主學習,即使遇到困難也較不易放棄。

 

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會影響學習時的注意力與設定的目標、自我調整、認知策略的使用、學習表現、下次再選擇學習同性質內容的意願、努力、堅持等。在實際教學現場,教師可發現學習興趣能使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因而喜歡學習。因此,學習興趣高的學生比學習興趣低的學生更能自主學習,即使遇到困難也較不易放棄。

 

動機與興趣不同

 

大多數人都認為學習動機等同於學習興趣,但研究學習興趣的學者主張兩者並不相同。學習動機和學生的認知評估有密切關聯,例如學生會評估某學習任務,覺得這學習任務有價值,值得付出時間,才會努力投入學習。又例如學生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這學習任務,能不能獲得成功,如果學生覺得是,才會努力投入學習。這些學習任務是不是有價值、是不是值得付出、有沒有能力完成、能不能獲得成功,屬於學生的認知評估,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內涵。

 

學習興趣則是除了學生的認知評估外,更包含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情感部分,例如學生對這學習任務是不是感到有趣、好玩,會不會引起新奇、驚訝的感覺。學生的這些感覺偏向情感成分,屬於學習興趣的重要內涵。

 

情境興趣與個人興趣

 

學習興趣可以分成情境興趣與個人興趣。情境興趣是指因教師教學的實施,引發學生對學習這門課的情感和認知產生變化的暫時性學習興趣。由於情境興趣是受外在環境影響而使學生產生的短暫不穩定興趣,因此情境興趣可以透過教師的刻意營造安排,使學生獲得某特定領域的學習興趣,如經由教材選擇編排、課程活動設計、課室情境安排等影響學生的情境興趣。

 

依情境興趣的內涵,可分為新奇、可處理、目標相關等類。新奇是指學生因教師教學的實施,認為學習這門課是新鮮的、未預期的、驚訝的;可處理是學生因教師教學的實施,認為學習這門課是可理解或是有知識、技能、資源的;目標相關是學生因教師教學的實施,認為學習這門課和個人目標相符,即這學習工作對自己是重要的。

 

個人興趣是指引導學生長期投入某特定領域學習的內在特質傾向,以及這特質傾向表現在外的學習型式。個人興趣可分成潛在興趣與實現興趣。潛在興趣是指引導學生長期投入某特定領域學習的內在特質傾向。換句話說,潛在興趣是種學生內在特質傾向,能引領學生長期、持續地投入某特定領域的學習工作。實現興趣是指引導學生長期投入學習的內在特質傾向表現在外的學習型式。換句話說,實現興趣把內在特質傾向轉為外在、具體、真實的型式,如學生自我要求學習任務的品質、持續努力、不畏挑戰等。

 

個人興趣早期多被視為人格特質,在諮商領域中,經常用來預測個人的生涯選擇,特質面向的個人興趣能解釋不同個人在不同領域的喜好。因此,在職業興趣的研究上,把個人興趣視為穩定的因素,如此使得教育現場的教師比較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有、無」,而忽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其實,根據學習興趣理論與相關研究,情境興趣能發展成個人興趣,學習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因此,情境興趣與個人興趣並非毫無關聯。

 

學習興趣的發展

 

2002年,有學者提出3階段學習興趣發展論。第1階段是開始產生情境興趣,又稱捕捉的情境興趣,這時外在環境短暫喚起個人注意。第2階段是穩定的情境興趣,又稱保持的情境興趣,這時個人的注意能維持並產生情感與認知的改變,情境興趣穩定後會產生質變,轉變成個人興趣。第3階段是個人興趣,這時個人興趣已融入自我價值系統。

 

2004年,有學者提出專業學習模式說明個人在學術領域發展時學習興趣的變動情形。其把學術專業發展分成3階段。第1階段是適應期,這時個人依賴情境興趣,僅有表層的學習策略。第2階段是能力期,這時個人的知識逐漸累積,學習策略增加,由情境興趣過渡到個人興趣。第3階段是專業期,這時個人的知識深且廣,能對知識領域做出貢獻。

 

2006年,有學者提出4階段學習興趣發展論,描述不同階段的特色、情感與認知的變化。第1階段是激發的情境興趣,這時的情境興趣是因外在環境引起的,需高度的外在支持。第2階段是維持的情境興趣,這時學生對學習工作產生的意義以及學生涉入學習工作能幫助情境興趣的維持。第3階段是萌發的個人興趣,學生持續涉入學習工作,除了正向情感外,也累積該領域的知識和推崇其價值。第4階段是發展完備的個人興趣,學生持續涉入學習工作,發展深層的任務處理策略和自我調整策略,並能建構和創造領域知識。

 

2010年,有學者研究數學科的學習興趣發展,在控制先前個人興趣後,探討情境興趣對個人興趣的預測情形。結果顯示,激發的情境興趣和維持的情境興趣都能預測個人興趣。2012年,有學者探討國文科的學習興趣發展,也發現在排除先前的個人興趣後,情境興趣能預測個人興趣。

 

根據上述學者所提出的學習興趣發展階段的理論與研究結果,情境興趣能發展成個人興趣,即情境興趣能預測個人興趣;在情境興趣轉變成個人興趣的過程中,情感與認知會不斷變化,學習成就會提升,最後能轉變成穩定且長久的個人興趣。

 

2015年,筆者整合學習興趣發展相關理論與學業情緒理論,探討國小學童英語科學習興趣發展歷程。歷經一年半的追蹤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前測個人興趣後,學生的情境興趣依序透過學業情緒、認知與動機歷程、學習成就影響其個人興趣。易言之,國小學童英語科學習興趣的發展歷程是從情境興趣開始,因情境興趣而經歷正向情緒的提升,其後高層次認知策略的使用與適應性學習行為增加,接著學習成就也有所提高,最後促使個人興趣的形成。

 

學習興趣的培養

 

以前,我們視興趣為個人特質的一部分,有些學生天生就較有音樂細胞,有些彷彿在媽媽肚子裡就會跳舞,有些天生語感就很好。的確,每位學生都有先天上的優勢與限制。事實上,興趣並非是穩定不變的,是可靠後天培養的。

 

筆者在2015年進一步針對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行教學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對象,並依據上述學者對情境興趣的分類架構,透過教師操弄評估學習工作為新奇、可處理、目標相關3個因子,促使學生產生情境興趣,操控時間是半學期,約二個半月。在這研究中,教師以電腦遊戲融入課堂學習活動來操弄情境興趣中的新奇;透過課本教材、課堂學習活動與指派作業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感到情境興趣中的可處理與目標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情境興趣的教學確實能提升學生的正向情緒、動機涉入、個人興趣。由此可知,教師可透過在教學方法上的運用、教學活動上的設計,營造能誘發學生情境興趣的學習環境,漸漸使學生的情境興趣鞏固成較穩定的個人興趣。換句話說,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教師不妨試著把自己的教學融入新奇、可處理、目標相關3個因子,營造具有情境興趣的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

 

依據教育心理學理論、相關研究、實際教學狀況,學習興趣在學習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為了讓學習有較佳的成效,父母、教師都希望孩子對學習內容能抱有高度的興趣。但過去多把興趣視為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而最新的研究已顯示學習興趣是可靠後天培養的,且可透過教師營造有趣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情境興趣。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