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鐵達尼號〉悲劇會重演嗎?

101/12/14 瀏覽次數 16254

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最近(2012年)正火紅,驚險的海上故事正從暴風雨下的船難開始。船難不只發生在電影的冒險故事裡,像是今年10月,在香港、越南、菲律賓都發生了觀光船難,因為與其他船隻相撞而造成多名旅客罹難。

歷史上最著名的船難莫非鐵達尼號事件了,這要歸功於1997年〈鐵達尼號〉這部電影,故事源自真實事件,1912年4月15號從英國橫渡大西洋的鐵達尼號(Titanic),這艘豪華輪船在前往紐約的途中撞上冰山,最後船身破裂、沉入海底,船上2,340名乘客和船員中,有1,514人遇難。

這樣的事情經過了1世紀似乎並未減少。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北美洲出發的船隻就有超過四十七萬艘遇難。雖然造成大量人命傷亡的船難比較罕見,但即便是最著名的鐵達尼號事件,也只是死亡人數排名第六的船難。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船難,是在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中因魚雷而沉毀的德國醫療軍艦(hospital ship)。醫療軍艦主要用於戰爭期間,用來照顧傷兵、容納逃難者,國際上認定對醫療軍艦開火是戰爭罪,然而這起事件造成超過九千人死亡。

鐵達尼號的一課

事實上,鐵達尼號的災難帶給之後的造船工業、航海船員許多啟示,最明顯的是救生船數量和避難流程的精進。

「鐵達尼號的文獻記載中,有許多乘客拒絕搭乘救生船。」海洋與航海學院的榮譽教授維克說,他也是鐵達尼號國際協會(Titanic International Society)的成員,「由於鐵達尼號的災難並不是在撞上冰山後立即明顯的產生,船上的燈光還亮著、暖爐也還熱著,如果留在船內相當溫暖舒適,因此很多人猶豫是否要跳上救生船,漂流在冰冷刺骨的北大西洋上。」維克說。

「如果鐵達尼號的指揮人員能夠更強勢的要求乘客登上救生船,將會有更多人獲救。」鐵達尼號歷史協會(Titanic Historical Society)的成員比希(Behe)說,他寫了許多鐵達尼號事件的著作。

「現在的造船技術進步了許多,儘管鐵達尼號的建造在1912年是相當高的標準,當時鋼鐵的雜質含量仍然很高,在冷空氣中是相當脆而易碎的。」肯尼卡說。

「如果今天海洋中又有類似的事件發生,乘客存活的機率會更高,因為船員訓練更充足、救生船更堅固,並且無線通訊科技更加發達。」維克說。現代的通訊科技相當重要,能夠幫助船隻避免撞上冰山,若真的不幸觸礁,也能夠讓搜救行動更快速。

海上風險重重

即便技術不斷進步,船隻在海上的風險不會消失。肯尼卡表示,現在任何一個時刻,同時在海上航行的漁船就有400萬艘,還的數百萬的遊艇、油輪、軍艦,以及私人船隻。

「正因為有那麼多船在海洋上,增加了船難發生的機會。」肯尼卡說,「現在航向北極和南極的船更多了,而這些船和海中的障礙物可能在地圖上還不夠精準。」

像是在2011年,有1艘俄羅斯船在南極海域撞到冰山,這艘船擱淺了將近兩個星期,船中的燃油差點外溢到重要的企鵝棲地。最後船員終於修復部分功能,讓它足以到紐西蘭停泊。

技術進步之下,人為疏失經常是航海災難的原因。1987年的重大船難中,客船不小心撞上了油輪,使得承載大量乘客的客船著火,然而它的救生措施卻不足夠讓多數乘客逃生,最後只有24人生還,死亡人數估計超過四千人。

鐵達尼號的100週年警示人類,在海上交通日益發達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加強航運科技來避免船難,不論是船隻相撞或是碰觸冰山。除了技術,船的操控、監控,及救難程序等人為因素也不能輕忽。(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