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又忘了吃藥!」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每次生病被醫師囑咐一日三餐定時吃藥,卻常常忘記服用?若有一種口服藥物,可以延長藥物停留在胃部發揮藥效的時間,減少吃藥的次數,是不是再也不用擔心忘記吃藥了?
由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副教授余建志團隊研發的胃漂浮劑型(Floa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 FDDS)可持續在胃部釋放藥效高達12小時以上,可能一天只需吃一次藥,能有效降低因服藥太多而引發的副作用!
胃漂浮劑型示意圖。因胃漂浮劑型密度較低,可漂流在胃液上,達到最佳藥物釋放效果。(圖/余建志提供)
擺脫一日三餐吃藥 胃漂浮劑型功用多
胃漂浮劑型,顧名思義是讓藥物在胃液上漂浮,延長藥物在胃部的作用時間。
傳統於市面上販售的口服藥物,吃下後會在消化系統分裂成較小的顆粒,溶解於胃腸液中讓胃腸壁細胞吸收後,再經由血液循環去發揮藥效。但一般藥物僅會停留在胃部2至4小時,為獲取足夠療效,病人服藥次數勢必增加。
余建志團隊研發的胃漂浮劑型,可停留在胃裡高達6至20小時不等,撐過3至5次的胃排空。相較於一日三餐定時吃藥,胃漂浮劑型可減少病人服藥次數,讓病人更容易達成醫囑。
「胃漂浮劑型可以提高藥物的吸收和降低不良反應,同時根據需要調整釋藥速率。」余建志表示,透過延長藥物在胃腸道的機制,藥效會在血液中穩定釋放,不會造成血中濃度波動,可降低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
胃漂浮劑型也有利於胃部的局部治療。有些藥物對鹼性環境敏感,在腸道(鹼性)較容易分解或溶解度不佳。胃漂浮劑型可延長藥物在胃部(酸性)的時間,事先吸收其藥效,不僅穩定藥物,也避開了腸道環境的不穩定性。此外,有部分藥物會干擾腸道菌叢的生態,由於胃漂浮劑型在胃部先釋放吸收,就不用擔心腸道菌叢會被藥物干擾而引發不良反應。
藥物進入胃部示意圖。一般劑型會在消化系統中分裂成較小的顆粒,而胃漂浮劑型則會漂浮在胃液上,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達到較好的療效。(圖/余建志繪製)
為什麼藥物可漂浮在胃液上?
根據阿基米得原理,物體比液體的密度小,就可以漂浮在液體之上,例如木頭密度低於水,所以能在水面漂浮。一般胃液的密度約1.004 g/cm3,若想要劑型在胃液上漂浮,其密度一定要小於胃液的密度。
余建志團隊透過不斷研究,設計出不同外形的胃漂浮劑型,讓新劑型的密度小於1,以確保它長期浮於胃液上,達到最佳的藥物釋放效果。
藥物百百種 非全適用胃漂浮劑型
然而,各種藥物有其特性,並非所有藥物都能製作成胃漂浮劑型,若該藥物無法承受胃部的強酸,或容易溶解在胃酸中,則不適用。藥物的大小、形狀與胃液的pH值也會造成胃漂浮劑型停留於胃部的時間長短不一。
胃漂浮劑型為近年來藥學劑型開發的亮點技術,未來可望利用其長時間漂浮於胃液上的特性,開發出各種適用不同需求的胃漂浮劑型,讓病人減少服藥次數,降低藥物副作用。
<
余建志講解胃漂浮劑型相關原理。(圖/劉苑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