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河魨毒及麻痺性貝毒:河魨食用的安全性

96/11/06 瀏覽次數 16825
河魨

河魨屬於魨目,特徵是鰓裂小,口小,臀鰭無硬棘,腹鰭退化,體表有棘狀小鱗,或骨板,或長棘,或裸露無鱗。一般俗稱的河魨包括二齒魨科、三齒魨科、四齒魨科和箱魨科,其中四齒魨科的牙齒是四齒狀,大多數四齒魨科魚種含有河魨毒劇毒,誤食會致死。箱魨科俗稱箱河魨,魚體被覆由鱗片癒合而成的骨板,形成盾甲包住全身,外型猶如箱盒子,含箱魨毒,誤食也會中毒。二齒魨科和三齒魨科魚類並未被發現有毒,二齒魨科的牙齒呈二齒狀,而三齒魨科的牙齒呈三齒狀。

河魨中,四齒魨科魚類在臺灣俗稱鬼仔魚、規魚等,另二齒魨科魚類,因會吸入海水或空氣而膨脹鼓起,又稱為「氣球魚」或「吹肚魚」。河魨自古就盛產於中國黃海、渤海和東海,由於暗紋河魨產卵時會溯河而上,因此古代稱牠為「江豚」。後來在宋朝改稱為「河豚」,意謂從江河中捕撈的這種魚類,其美味猶如當時陸上最美味的豚肉。目前為避免其名稱與海豚相混,已改稱為「河魨」。

根據辭典記載,河魨古代又稱作魚侯、鰗、鮭、西施乳、嗔魚等,西元280年,晉朝時代的人把河魨視為美味珍品,謝混傳和王濟傳中都有「蒸魨甚美」的記錄。蘇東坡不僅寫有「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長,正是河豚欲上時」的詩句,還率先勇敢地提出了「直那一死」的口號。

另外北宋大詩人梅堯臣的詩句有「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清朝大史學家錢大昕在新體詩〈河豚之歌〉中,則有「河鄉多河豚,腴美勝梁肉,先春舉網得,不待垂楊綠」。中國嗜吃河魨的地方首推吳越兩地,吳越就是現今的江蘇、浙江兩省附近,因臨黃海、東海,接長江,饒產河魨,當地招待來賓如不上河魨佳餚便不算盛宴。

鄰邦日本特別喜歡吃河魨生魚片,並視為人間美味。尤其在江戶時代,讚美的詩詞流傳民間,食用河魨的盛行及其味道鮮美可見一斑,也因此使得日本因食用河魨而中毒死亡的事件層出不窮。

根據日本厚生省(相當我國衛生署)的統計,在1959年以前每年因河魨中毒死亡的人數超過100人,至1981年間中毒死亡人數降至二位數,直到1982年以後才降至每年10人以下。然而每年因河魨中毒而死亡的人數,都占所有食物中毒死亡人數的半數以上。臺灣近年來幾乎每1至2年都會發生誤食河魨中毒,甚至致命的事件。

河魨極品料理

在河魨料理中,最廣為人知的吃法就是做成生魚片。在日本吃河魨的時節一般是在一、二月之間,大多數日本人認為這個時候的河魨味道最鮮美,生食最美味。常見的料理方法就是所謂的「菊盛」,就是先把河魨切成薄薄的、接近透明的菊花瓣形切片,再放入盤中由外向內疊層排成菊花的形狀。吃的時候,必須由外側向內側一層一層地吃,而且儘量不要碰到旁邊的切片。因此用筷子要格外小心,以免太早破壞排列漂亮的菊花形狀。

河魨的魚肉除了生魚片的吃法外,也有清蒸、紅燒、煮湯等料理方式。河魨的魚皮富含膠質,因此常做成魚皮凍。首先把加工處理過的河魨魚皮用水燉煮直至溶化,去除雜質後冷卻成為凍狀即可。此外把河魨魚鰭做成酒來飲用更另有一番風味,以溫火把已風乾的河魨魚鰭烘烤至焦狀,再把魚鰭放入攝氏80度的清酒中泡置數分鐘就成為魚鰭酒。

也可把河魨加工製成香魚片銷售。由於香魚片在加工過程中添加許多調味料以增加風味,其共同特徵是糖含量較高,平均在25%以上。當河魨捕獲時,並不會立即製成香魚片,通常會擺放幾天,待其核3酸分解成風味物質後再製成成品。由於一般工廠會擺放至接近腐敗程度,因此其揮發性鹽基態氮(腐敗判斷指標之一)的指數常會偏高或超過安全界限。

香魚片的食用安全性

香魚片在水產食品中是屬於調味乾製品,是以魚肉為原料添加食鹽、糖、調味料等,經風乾後加以烘烤壓扁而製得,也有僅風乾而並未烘烤壓扁就銷售的。

臺灣早期(約西元1975 年之前)製造香魚片的原料是使用鮟康魚和剝皮魚,因上述兩種原料價格日益高漲,業者多改用低價的黑鯖河魨、白鯖河魨等無毒魚種。由於河魨自古以來即知有毒,這種製品一直禁止在魚市場販售。但自1981年之後,鑑於加工業者實際已在加工利用黑鯖河魨,政府因此放寬這類河魨可經由市場交易。

臺灣產河魨的種類約有30餘種,除了上述黑鯖河魨和白鯖河魨外,其他河魨大多是有毒魚種。近年來,加工業者由於黑鯖河魨產量不足,又缺乏對魚種的辨識能力,盲目地把臺灣產河魨製成香魚片,屢次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由於河魨製成香魚片時會因魚種包裝、尾巴留與不留的不同,無法從其外觀形態得知其原料是不是無毒河魨,因此摻雜有毒種河魨的情形屢見不鮮,市售香魚片的安全性須加以監測,其製造生產也須加強管理,以保障消費者的安全。

一般而言,在河魨魚種分辨上大多由外觀上的特徵來判斷。分類學上則以骨骼學、肌肉學、歧支分類學、生活史特徵,甚至鰭特徵、鱗片、腸形等來區分魚種的親緣關係。上述方法都著眼於形態上的變異,在分類學上常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在加工時,隨著過程的進行,外觀特徵會隨之去除,因此無法判斷魚種。

目前已開發出分子生物檢測的技術,如利用電泳分析蛋白質組成,由於魚種不同其蛋白質成分就會不一樣,利用電泳蛋白質圖譜就可分辨不同魚種。另外利用魚種的基因體特異性,大量純化特異基因,再做基因體序列分析,或利用特殊基因酵素把基因切成特定片段,由於魚種不同基因序列和基因片段就會不同,也可判定魚種。這兩種技術都可進一步鑑定經由加工而無法判別的魚種,以監測原料是否摻雜有毒河魨,並保障消費者的安全。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