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戰或逃?–從神經訊號到疼痛反應與麻醉機制
102/11/12
瀏覽次數
6124
孫維仁
|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麻醉部疼痛科醫師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西方醫學在疼痛相關研究上呈現了多元的面貌,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聚焦於「傷害」的構成,以及傷痛相關訊號傳遞的完整分析。主流的疼痛治療選擇,就建立在這樣的理論架構和思維邏輯的因果論上。其中深植於臨床醫學作業的教條是:「疼痛」是疾病的警訊,代表著傷害的表癥,醫者應善用「疼痛」的訊息,以致力於尋找疾病的原因,而不應以消極的「止痛」為滿足。然而事實上,先進的止痛藥物在臨床上所產生的效果,都是從削弱疼痛訊號傳遞的興奮性開始的。在這場演講中,孫醫師將討論如何從神經訊號到疼痛反應,與麻醉機制。
在11月1日的展望演講中,由臺大醫院麻醉部疼痛科的孫維仁醫師主講「戰或逃?從神經訊號到疼痛反應與麻醉機制」,和我們分享這個神祕學科「麻醉科」,給了現場聽眾一個不一樣的夜晚。孫醫師剛畢業時從事外科,後來因緣際會碰到一位研究疼痛的大師,為之驚艷,而在聽聞麻醉與疼痛息息相關之後,就此進入了麻醉的領域當中,他希望醫師不是只有「治病」,也能「治痛」。
大家都知道沒有好好睡覺,會對人體產生很大影響,從心情的起伏到帶狀性皰疹等,都是缺乏睡眠的後果。我們可以一天兩天不吃,但無法一天不睡,睡眠、催眠、昏迷、腦死,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在意識的表現上有極大差異。什麼是「意識」?人對世間的活動,有正常的反應,這就是「意識」。意識涵蓋「情緒、認知、記憶」。舉例來說,「失智」不一定會忘掉東西,但是失智在認知的部分會產生缺損,部分失智的人,記憶力甚至比一般人還要好。記憶的目的,在於執行,而不單只是為了儲存,人透過和環境的互動產生認知,再經過學習產生記憶。另外我們身為人和機器是不一樣的,我們有情緒反應。萬物之靈就是建立在三者完整的結構之下,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這個人就不再是我們認識的人。
有關麻醉的本質,孫醫師說,麻醉並不等於睡眠,麻醉沒有任何的意識存在,從失去意識到清醒過來,是一段「完全被剪掉的片段」。孫老師從麻醉的歷史開始談起。西元120年,關公刮骨療傷,華佗利用「麻沸散」來麻醉病患,順利完成對病患的手術,但可惜的是這些醫療技術都沒有留傳下來。
麻醉的方式有很多種,麻醉醫師也會被動物園請去幫忙,孫老師就是協助團團、圓圓人工授精的的麻醉醫師。他問大家:「什麼動物是最難麻醉的?不論怎麼樣都「麻」不倒?」。答案是烏龜,因為烏龜碰到不好聞的空氣,就會「憋氣」!麻醉氣體相當刺鼻,當周圍的工作人員都已經暈眩,烏龜仍然非常堅毅的四處亂爬,因此烏龜只能使用「靜脈麻醉」的方式達成麻醉的目的。
為什麼做內視鏡檢查要麻醉?因為正常人吞檢查管進去就會想吐,這就是「反射」,因此我們在進行手術時,就必須要麻醉掉「反射」的自我保護,但這時進行手術就相當危險,因為人的自我保護機制已經叫停。所以在動手術時,需要有專業的麻醉醫師在一旁保護病患。
2,500年前的「心經」上有一段話:「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意識界」,孫醫師說「無意識界」可以說就是「全身麻醉」!演講主持人孫教授談起全身麻醉的經驗,麻醉藥開始時,還希望能觀察自己逐漸「失去意識」的過程,沒想到自己完全無法認知「意識」消失的那一剎那,眼睛好像才剛閉上,再睜開時,醫療行為就已經完成。孫維仁醫師在自身進行手術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經驗。當時臺大最年輕的主任,就是麻醉部的孫維仁醫師,在治療膽結石的過程中需要全身麻醉,他還記得,在麻醉要開始時,他聽到旁邊的人說:「他是不是睡著了?我們要開始插管了。」孫醫師聽到大驚,正要和對方說自己還沒睡著,突然之間有一股「熱浪」從後腦衝上來,竟然就坐了起來,大聲說「不要插管!」不過,這時手術早已經完成了!孫醫師覺得很好笑,因為一句話竟然分兩段說,分別是在麻醉之前和之後!他說:「我的生命之中就少掉了這兩個小時,完全沒有任何意識。」
麻醉不僅僅是去除意識,更要讓我們沒有反射,因為反射會讓手術無法正常進行,所以麻醉的結果就是完全「癱瘓」。只有在「癱瘓」的情形下才能夠讓醫師做非常細膩的手術。要做到完全「癱瘓」,又要保持核心功能的「安全」,這其實非常困難,有許多要考量的因素,像是吸入性或靜脈麻醉、是否使用嗎啡類止痛藥、麻醉深度要多深、是否使用肌肉鬆弛的麻醉藥等。麻醉的風險高低,隨著病患的身體狀況而不同,例如肌肉鬆弛劑就會讓我們徹底癱瘓,沒有反射。因此,麻醉科醫師擔當病患安全的守門人,要保持相當的「警覺心」,我們將一個人帶入這個境界,就要有能力將人帶回來。
完整的照護,包含了手術前好好的評估、手術中好好的監測,和手術後好好的照顧,尤其在手術之後,疼痛、噁心、嘔吐、神智狀況變差、失血等,都必須要細心考量。我們隨著年齡漸增,多少都會接受手術,像是攝護腺、白內障、乳房等,如果有專業的醫師能夠提供良好照顧,就不用過於擔心。
孫醫師提醒我們,不要講「麻醉師」,要說「麻醉醫師」,你如果講「麻醉師」,會被專業的人批評。但是孫醫師的專業不只麻醉,還有「疼痛」。他說,疼痛的信號傳送,是從周邊一路往神經系統傳入腦幹和大腦。但是疼痛的另外一個軌道,是從周邊進入到脊髓。人在受傷時會產生一些化學信號,去誘導神經訊號往上傳,到大腦皮層,然後做出反應,就好比「中央處理器」會告訴我們身體該如何反應,才能把這些疼痛訊號做一些調節。但一路往上走的這條路會不斷的把訊號放大。把雜訊過濾掉,啟動身體中的反向機制,選擇不好的訊號調控下來,誘導釋放體內的「內鴉片(內腦啡)」和「腎上腺素」。舉例來說,大部分的動物死亡,都是死於非命,都是被另一個動物很殘暴必奪走生命。這時候這個生物身體裡會釋放一些物質:如嗎啡、腎上腺素、血清素,讓這個動物沒有太多的痛苦,這也就是一種「藥物過量」的表現,儲存在腦幹裡一輩子,在快要死亡前,一次還給你!所以說死亡的過程也是受到調控的。
睡眠不單對身體的恢復有幫助,對身心靈的影響都非常的大。我們身體有一個「恆定」的睡眠狀態,從早上一起來,就開始累積睡眠債務,愈運動就會累積愈多睡眠債務,直到訊號達到最大時,就會有擋不住的睡意,這是清醒和睡意的交戰,是彼此之間的競爭過程。但是麻醉不是「睡著了」。麻醉是外在施加,睡眠是自己形成的。麻醉不受環境影響,只要到麻醉醫師手上病人就會睡著。所以日夜週期的影響,對睡眠是有影響,但是對麻醉就沒有限制。睡眠受到長度的限制,不論怎麼會睡,一段時間就會醒過來。但是麻醉則不同,要多長有多長。麻醉是由深度決定,睡眠則是依照週期決定。
孫醫師提醒我們:清醒,就是欠債的過程,愈清醒欠得債就愈多,直到清醒的訊號衰退,睡眠就是一個還債的過程。睡覺不是有睡就好,更要「睡得好」,有「修復性睡眠」,要進入沈睡,才叫做「修復性睡眠」。沒有睡好覺的感覺非常糟糕,而修復性睡眠是「慢波」,還睡眠債主要靠大腦產生的「慢波」。還完就可以醒過來。如果從頭到尾都沒有「慢波」,就是白睡了,稱為「睡眠剝奪」。很多安眠藥反而會壓制「慢波」,因此雖然睡很長,但是沒有真正休息到。所以睡眠則是要靠我們身體的恆定作用,自己要養生,不能靠藥物。不要到了晚上睡不著去喝酒,打propofol,這些東西用久了會干擾我們身體自然的陰陽五行。這番話語重心長,希望大家都能擁有高品質的「修復性睡眠」!
睡眠(28)
疼痛(6)
麻醉(5)
意識(2)
神經訊號(3)
推薦文章
114/03/28
從空中看災區、用資料拚速度 AI + 遙測讓防災更精準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防曬神隊友」變「皮膚殺手」?揭開奈米氧化鋅的雙面謎團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7/31
淨零2050,從社區儲電開始 走進臺灣社區儲能的現在與未來
李元傑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