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自然知識與生活常識
94/04/07
瀏覽次數
23493
黃得時
|
成功大學化學系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許多自然課程的薰陶,偶爾有人把自然知識轉化為生活常識,並作為處理生活瑣事的判斷依據;然而有更多的人因為缺乏「量」的概念,以至於無法應用科學知能,甚至對自然知識產生莫名的恐懼與排斥。而在這些轉化過程中,也有人常犯錯誤,導致發生似是而非的聯想。本文藉由「量」的觀念出發,進而點出生活中常犯的錯誤與聯想,希望能對大家的生活處事有所助益。
兩手平舉 與身長相當
世人都知道,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十字架有多寬呢?一般而言,當兩手平舉時,兩手中指指尖間的距離約和自己的身長相當,因此,十字架的寬度就不難猜測了。同理可知,若能知道手掌張開時小指與拇指指尖間的距離,就能估算出磚塊的長度;若能以自己身長為基準而指出離地面1公尺高度的人,就有能力算出辦公桌的高度大約是75公分。
容量與長度一樣,都是一種量的概念。喜歡喝咖啡的人,是否知道美式咖啡杯的容量有多少毫升呢?日常生活中的量米杯又如何呢?就算知道兩種杯子的容量都是180毫升,但我們仍不清楚,這個數字所代表的物理量有何意義。
基本上,不同咖啡杯的容量,是根據不同咖啡所含咖啡因的多寡來設計的。通常,一杯咖啡所含的咖啡因大約有100毫克,倘若咖啡因含量大於200毫克,就會令人體產生明顯的生理反應。於是在濃縮咖啡中的咖啡因濃度較美式咖啡高的原則下,一杯濃縮咖啡的咖啡杯容量就比較小,只有100毫升;而英式萃取咖啡的咖啡杯容量是130毫升,這也是配合每杯咖啡因含量是100毫克而設計的。另外,一茶匙是5毫升,一罐飲料是355毫升,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單位。
來兩顆方糖罷
「你需要幾顆方糖呢?」「兩顆罷!」在喝咖啡的時候,我們常聽到這樣的對話。其實1顆方糖就夠了,因為,1顆方糖約含4.6克蔗糖,這個數值大於我們喝一杯咖啡所需的量。嚴格說來,1%的蔗糖溶液就足以讓我們感覺到甜味,但要滿足一般人的口味,仍需要0.1 M的濃度,即相當於每100毫升含3.42克蔗糖的量,所以就美式咖啡而言,通常需要6.5克左右的蔗糖。但是,一般生意人為了方便計算,常用10克的量包裝一個糖包,雖然份量多了點,但仍是味覺可以接受的範圍,更何況,甜味還可降低咖啡的苦味。
其次是如何在高山上把米煮熟的問題。在坊間書籍中曾提供許多解決的方法,其中一個是「在鍋蓋上加重量」,但要增加多少重量才正確呢?有時在山上露營時,偶爾會發現有人在鍋蓋上疊幾個小石頭,這也算是學以致用罷。
不過在了解需要增加多少重量以前,必須先有幾個假設。首先假設這個問題發生在196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場的墨西哥市,那是海拔2,300公尺的城市,那裏的大氣壓力大約是海平面的71%,因此,必須在鍋蓋上加0.3個大氣壓力才能使水在攝氏100度沸騰。另一個假設是,我們需要準備四人份的飯,如果平均1個人一餐需要兩碗飯,由於1杯米加1杯水正好煮成兩碗飯,因此,4人份的飯至少需要容積1公升的鍋子,假設鍋子高度是12公分,則鍋蓋面積大約是85平方公分。
1大氣壓力相當於每1平方公分承受1公斤的壓力,為讓壓力增加0.3大氣壓力,因此,鍋蓋上須增加約25.5公斤的重量才能使鍋蓋承受相當於1大氣壓力的壓力,這個重量相當於10塊磚頭的重量(1個磚塊約2.5公斤)。若再考慮氣泡從鍋蓋邊緣溢出時所產生的槓桿作用,則至少需要20塊磚頭的重量才能使鍋內壓力維持1大氣壓力,這不是容易的事,如果硬要在這樣的條件下煮飯,還不如尋找其他方法。
因此轉個彎思考一下,我們可不可以從水著手呢?水的沸點在0.7大氣壓力下大約是攝氏91度,若在鍋裡加入更多的水,讓米煮久一點,應該可以把米煮熟。
另外在單位轉換上也常出現一些有趣的知識。在此仍以米與水為例,米的比重顯然較大,所以每粒米都可以沈到水底。然而,若以杯為單位作比較,1杯米約140~150克,1杯水約180克,這裡米的重量反而較輕,原來,米粒與米粒間的孔隙填充了空氣,所以整杯米的重量比水輕。此外,1杯水加1杯米可煮兩碗飯,若要煮成稀飯就要6杯水,但是,用1碗飯煮成稀飯卻只需要兩碗半的水,有趣罷!
蒸餾酒 酒精濃度超過14%
通常在啤酒上冠上「淡」字以後,會讓人產生酒精含量非常低的感覺,真是這樣嗎?事實上,淡啤酒的酒精濃度是4%,一般啤酒是5%,兩者相差無幾。
啤酒是一種能發泡而且泡沫持久的含酒精性飲料,這些泡沫可以持久不減的原因,是由於啤酒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啤酒花(一種植物性蛋白質)。而淡啤酒只是用水把普通啤酒稀釋而已,稀釋後的淡啤酒由於蛋白質較少,故需添加更多的啤酒花來延續泡沫的持久性,而且,啤酒花愈多,味道愈苦澀,口感愈差。了解這些狀況後,下次喝啤酒時,或許你不再因為不勝酒力而堅持選擇淡啤酒了。
再者,一般人對生啤酒、啤酒、黑啤酒的區別也不很清楚。啤酒是由大麥釀造,那麼黑啤酒呢?數年前黑啤酒盛行於台灣,卻鮮少有人知道它也是由大麥釀造。一般啤酒在裝瓶前必須經過殺菌,普通啤酒大都在攝氏80度左右進行殺菌;萬一溫度超過攝氏90度,啤酒就出現焦黑現象,這時的成品就是黑啤酒;至於尚未殺菌的啤酒,一般稱為生啤酒,比較不適合儲存。
此外,由於未經蒸餾的水果酒最高酒精濃度可達14%,政府便以14%為最低標準,把酒精濃度超過14%的發酵飲料歸類為蒸餾酒。但又為何威士忌的酒精濃度最高只能到43%呢?這是因為,一旦酒精濃度超過45%,就可以在室溫下點火燃燒了。
跳出名詞框架 遠離迷思
對於生活中常使用的名詞,我們實有必要重新認識,萬一誤會了,就可能判斷錯誤。例如,麵粉依蛋白質含量分為高、中、低筋麵粉,這裡說的筋代表蛋白質的含量,高筋麵粉含有12~16%蛋白質,中筋麵粉含有7~9%,低筋麵粉蛋白質含量小於7%。但是有人誤認為高筋麵粉較低筋麵粉有彈性,而有做拉麵最好使用高筋麵粉的不正確聯想。正確的想法應該是,需要經過發酵的製品,如麵包,就採用高筋麵粉,不需要發酵的製品,就採用低筋麵粉。
此外,一些產品包裝上的文字也可能把我們導引至不正確的方向。例如,你會用健康低鈉鹽來代替一般食鹽嗎?減少鈉鹽的攝取是醫生對高血壓患者的叮囑,為了因應這類需要,業者又推出了低鈉鹽。但是,他們竟在包裝上加上「健康」兩個字,因此讓一般人產生誤會,以為這是一種比較具有健康作用的鹽,這是不正確的聯想。雖然政府單位在低鈉鹽的包裝上已要求業者寫上「多吃無益」的警告詞,但一般人對它的誤解仍然很深。
原來,市售低鈉鹽是以鉀鹽來代替部分的鈉鹽,但是過量的鉀離子是有害健康的。在正常情形下,細胞外面的鈉離子濃度較細胞裡面高,反之,鉀離子在細胞內的濃度較細胞外高,而兩種離子產生的濃度梯度,就是細胞獲得能量的來源之一。所以,吃多了低鈉鹽,會因為破壞鈉離子或鉀離子的濃度梯度而對人體健康有害。再者,鉀鹽有苦味,在製造時會添加一些諸如酒石酸鉀鈉的添加劑,吃多了對人體也不好。
可樂和酸梅湯 哪個酸
在英文裡面,把生理上對酸的反應稱為sour,對溶於水中,使水溶液pH值小於7的化合物稱為acid,對酸性溶液稱為acidic solution,但在中文上就很難區分這些含意。從「望梅止渴」這句成語中,我們或許能意會酸梅湯的酸,但在暢飲可樂時,可樂中微帶酸味的口感卻很少人在意。若從數據上看,可樂的pH值是2.5,市售梅子綠茶的pH值在3.0至3.1之間,泡菜的pH值在3.0至3.4之間,很顯然地,可樂的酸性比酸梅湯還酸,這就是牙醫們經常呼籲,喝完可樂要記得漱口的原因。
另外,某些從想當然爾中產生出來的錯誤,也只有具備相關知識的人才有能力察覺。例如,在腹瀉脫水時,醫生或許會建議補充電解質;對於新生兒,醫生有時也會建議以電解質的溶液取代奶品餵食;而一般人需要補充電解質時,通常會傾向於喝運動飲料,久而久之,只要發燒、流汗,大家都會來罐運動飲料,終致誤認為運動飲料是治療感冒的聖品。殊不知,腹瀉是因控制大小腸的機制失常,且感冒發汗時喝太多電解質或運動飲料,反而加重腎臟負荷,嚴重的甚至造成腎衰竭,不可不慎。
換個方法可能更好
把自然知識轉化為生活常識,一方面可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誤用或濫用資源。而在轉化過程中,首先要建立「量」的概念,有時加上一些計算,即可使生活庶務變得更容易操作。例如沖牛奶就是個明顯例子,由於人體對熱的容忍極限是攝氏42度,所以泡牛奶時奶品溫度應避免超過這個限度。又由於熱水瓶內的水溫約在攝氏90~95度間,冷開水的溫度相當於室溫,所以在夏天泡牛奶時,冷熱開水比例大約是3:1,冬天是2:1。
其次,把處理生活庶務的過程與課本所學建立關聯也很重要。例如在調製奶品、麥片時,如何才能增加溶解速率呢?一般人在調製奶品、麥片、咖啡時,習慣把奶粉或麥粉放在杯中再加水沖泡,如此一來,有一部分咖啡或麥粉變得很難溶解。這是因為在加水過程中,分散劑已先行溶解,導致咖啡或麥粉凝結成塊而減緩溶解速率。下次不妨把咖啡或麥粉直接倒入已盛水的杯中,這種方法會有較好的溶解效果呢。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5年4月,388期,48 ~ 53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3/28
從空中看災區、用資料拚速度 AI + 遙測讓防災更精準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1/24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簡永昌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01
科學爭議中的研究方法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