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海豚連續死亡 志工投身救援及調查

102/09/11 瀏覽次數 10454
新聞報導

越南籍的鮑伯(Bob Schoelkoph)曾是知名動物訓練師,在美國亞特蘭大訓練海豚和海豹表演。當他越來越了解海豚後,即宣布不再從事海洋生物演出以牟利的工作,轉而投入拯救擱淺海洋生物,協助調查為什麼上百隻海豚相繼擱淺、死亡。

「有天晚上,我在擦洗巨型水槽時,突然感覺背被輕輕推了一下,發現是一隻海豚學會打開槽門、跑出去玩耍」,就是此景,改變他不想再束縛這些海洋生物,「我突然驚覺,每天要牠們演出13場表演是多麼的殘忍」。

「當你看到海豚媽媽擱淺、被沖上岸,而牠正在分泌乳汁,乳白色的汁液從擔架上緩緩滴下,真是讓人痛心」,現任職於海洋生物擱淺中心(Marine Mammal Stranding Center)的鮑伯說,小海豚需要媽媽在旁邊,海豚媽媽擱淺表示海豚寶寶失去了保護,極可能成為鯊魚的獵物。

今年夏天大約已經有230隻海豚在美國東岸擱淺,不尋常的現象引起關注,繼而密集調查海豚死亡原因,現在雖還無法確認擱淺可能是因麻疹病毒造成,但1987年麻疹曾造成約740隻海豚死亡,今年紐澤西州海岸擱淺的幾隻海豚,麻疹病毒檢驗也呈現陽性反應。
海豚的生命悲歌從七月開始就沒停止。八月擱淺中心接獲通報,紐澤西海岸發現今年第62隻海豚屍體,屍體因遭鯊魚撕咬而殘缺,志工必須跋涉4小時將屍體送去賓州的獸醫院檢驗。兩小時後,第63隻海豚屍體在另處被發現。還有一次,1隻擱淺海豚在凌晨一點被發現、三點安樂死,當志工們拖著疲憊身軀回家時,清早六點又有1隻海豚被沖上岸。

進入擱淺中心工作後,鮑伯接觸到更多海豚死亡,「其實我們並不常見到海洋生物的死亡,因為牠們生活在深不見底的大海裡,穿上蛙鞋潛入大海親眼目睹,景象讓人非常痛心」。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國際鯨豚保育協會(Whale and Dolphin Conservation Society , WDCS)的《歐盟動物園調查2011》報告指出,海豚圈養對於保育僅有些微貢獻,海豚圈養對於保育僅有些微貢獻,因為圈養的海豚存活率比野生鯨低。這項研究是根據4份圈養海豚存活率的報告比對一份野生海豚死亡率報告作出。雖然WCDS認為這一研究在統計方法上有其問題,仍認為野生環境才能讓海豚有更高的存活率,人類不應該改變海豚原來的生活方式。

從野生海豚大量死亡的現象可以發現,野生海豚仍不可避免因為人類的影響而造成死亡。過去10年來海洋學家發現,海洋生物感染人類疾病的現象越來越明顯,科學家將這些由陸地蔓延至海洋的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稱為“pollutagen”(polluting pathogen,污染病原體),引發海洋哺乳類死亡或生病的現象。

研究人員在擱淺的海豚身上發現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弓形蟲原是貓身上的寄生蟲,會侵入其他生物的組織,但不致有致命危險,但弓形蟲若跟貓機囊蟲屬(Sarcocystis neurona)結合,將造成海豚致命的危害。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管理局(NOAA)8月27日也公布今年33例擱淺海豚的檢驗報告,其中32頭海豚麻疹病毒檢驗呈陽性反應,推測可能因為海洋汙染而減弱海豚免疫功能,導致大量生病甚至死亡。(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