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自體維護的阿姆斯特丹森林公園

105/05/06 瀏覽次數 2445
 
談起「公園」,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樣的畫面呢?是綠草如茵的廣闊綠地、百花爭豔的美麗花圃、大片林蔭交錯搖曳的樹影、華麗壯闊的噴水池,或是孩童嬉戲玩樂地玩著滑梯、鞦韆,還伴隨著年輕人在籃球場上揮灑著青春的汗水?在多數民眾的印象中,公園應該是整齊美觀,擁有許多色彩鮮艷的花圃造景以及休閒遊憩的設施。然而,你可知道要維持這般的公園樣貌,所需投入的資源有多龐大嗎?

近年來環境生態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公園設計核心也從原本的視覺美感導向,逐漸朝多元目標發展。但要落實以永續生態觀點為主的設計概念,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為了解一般民眾對於永續性都會森林公園的看法,以做為未來政府單位建造都會公園的參考,世新大學觀光學系黃淑君教授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並以歐洲最大的都會公園—荷蘭阿姆斯特丹森林公園—做為說明案例。

阿姆斯特丹森林公園占地八百多公頃,其中三百多公頃屬於森林。在管理上,如此廣闊的面積若純依靠人力施肥、灌溉、整理等,不但工程浩大,所花的經費也會相當可觀。因此在建構公園之初,便已把建構完整的水系統列入規畫。工程人員利用地形、雨水形成自然的渠道湖泊,公園內的植物便由這些綿密的水網絡獲取水分成長。

阿姆斯特丹森林公園的運作採用封閉式生態系統,因此不會清除植栽產生的枯枝落葉,而是任其腐化成為植物的養分,並利用前面提到的水系統做為植物的澆灌水源。如此一來,不但能減少管理維護,也能讓植物自由生長呈現自然的景觀。
 

 
現今的阿姆斯特丹森林公園已是林蔭蔽天,你能想像當初建造的時候,這裡的樹木都還只是小樹苗嗎?公園內的植栽以多年生灌木、喬木,以及原生植物為主,多樣性頗高。園內森林是以「自然演替」的概念種植,最初幾年先種下先驅樹種,提供之後永久森林樹種的幼苗遮風避雨之用。待永久森林的幼苗成熟後,再砍伐先驅樹種以利永久樹種的生長。

由小苗長成的樹木因經歷物競天擇的過程,因此對環境的適應性非常強。這個程序雖說剛開始時需投入較多的經費,且森林的形成耗時多年,但能成就穩定自足的生態系統,減少後續維護的成本。

在台灣,為追求視覺美感,大量種植一年生或二年生的草本觀賞植物,並且有許多是外來種;落葉枯枝也因植栽設計方式以及民眾觀感,需時常清理,無法自然形成養分的來源。另一方面,在水系統的建構上也以美學的觀點來建造,多是觀賞用的噴水池或池塘,無法有效利用自然雨水澆灌。這種開放式生態系統的管理方式,必須時常施肥以維持植物的生長;又因雨水無法蓄積,須以自來水澆灌花草樹木;為維持乾淨整潔的公園,也需要定期修剪與整理。

研究指出,國人對於永續生態取向的都會公園概念接受度高,也樂見這樣的公園出現在台灣。不過在設計手法與管理經營方面的接受程度,相較之下則較低。例如限制遊憩設施數量、植栽種類以樹木為主,以及公園建造完成後尚需10年以上時間才能呈現完整面貌,這些都是國人較無法接受的部分。而在減少人力進行管理維護這一點,也與民眾既有的認知衝突,多數人還是認為時常維護管理才是政府單位負責的表現。

黃教授表示,多數國人喜愛的自然是人為高度控管所呈現的整齊美觀的景觀,而非真實自然所呈現的多元恣意樣貌。她希望透過這一研究,能讓社會大眾了解都會公園並非只強調休閒遊憩功能,其中環境的生態價值是留給下一代的珍貴資產,也期望未來台灣能建造出具有生態效益且能永續發展的都會公園。

資料來源
  • 《科學發展》2016年5月,521期,70 ~ 71頁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