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耐震防災新科技:引言

105/03/09 瀏覽次數 4476
隸屬於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簡稱國震中心,一直是國內外在地震與防災領域首屈一指的研究單位,擁有專業認證的實驗室與最頂尖的專家學者,並協同國內產、官、學、研各界致力於發展建築抗震技術與規範、隔震減震系統元件的測試與研發、災害防治教育等工作,為守護全體國人生命財產的安全而努力。

國震中心第二實驗設施將於2016年底在台南成功大學歸仁校區完成啟用,也象徵著跨入了另一個里程碑。近年來國震中心的成果豐碩,在建築結構隔減震上,發展了具絕佳消能特性的速度型被動消能元件(如黏滯阻尼器與黏彈性制震壁),利用金屬降伏特性的遲滯型被動消能元件(如挫曲束制斜撐),能有效降低或隔離地震能量傳送至上部結構的隔震系統(如鉛心橡膠、滑動支承),以及適用於輕量設備隔減震的斜面式隔震支承,不同的技術不僅能保護結構物本體,更守護了結構體內的重要資產。

國震中心也參與台灣超高強度鋼筋混凝土結構系統的研究,從材料研發、結構分析、設計與施工管理,建立了一套適用於台灣本土的規範化準則,期許應用於提升超高樓層鋼筋混凝土建築的耐震能力。材料技術上的改進會帶動產業的進步,提升工程品質與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在公共工程上,國震中心也投入發展橋梁結構的新工法與雲端監測技術。新式橋墩施工法提升了施工效率與安全性,並達成營建自動化的目標。橋墩沖刷雲端監測技術透過水下感測元件精密監控水位、河床深度、基礎外露高度等數據,能提供災害即時預警系統所需的資料。

最後是智慧型建築防災技術,從平時、震前、震時與震後4個部分切入,有系統地建立了一套各階段的技術準則。讓我們在平時就充分做足防災訓練,震前有效地預警與判斷,震時能處變不驚且快速疏散,震後快速評估與修復。這項技術對產業界至關重要,目標在於降低地震造成的影響,進而提升震後的回復能力。

本期專題報導特別邀請國震中心相關計畫的主持人就新近地震工程技術的進展做一系列的介紹,相信隨著科技進步,各種防震技術會逐漸普及到我們的生活中,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