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垃圾處理的藝術

96/11/06 瀏覽次數 18918
廢棄物

廢棄物(wastes),就是不要(用)的、不想要(用)的或不能要(用)的物質。地球上因人類活動、生產、製造而產生的廢棄物,無論就質或量而言都是很大的。隨著地球天然資源陸續大量耗用,人們不禁開始思考如何減少使用,也在研究如何找到替代的資源。

但是人總是要吃要用,裝漢堡的紙袋、紅茶的杯子、鮪魚的罐頭、電腦螢幕的紙箱和保麗龍……總得有地方去。這些東西並不是不能用,只是「暫時」不想用、不必用而已。既然這些東西大家都不要,於是就有所謂的回收商的行業出現,有所謂的垃圾清運、處理的行業出來、有所謂的垃圾焚化廠的建造。但是把垃圾燒掉可是要付錢的,大家看一看家中自來水費收據聯最下面一格,就知道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為它付出了不少。

他山之石

日本九州曾推行所謂的「生態系統」(eco-system)計畫,把所有還有些許用途的材料全都回收,並作分類及處理。這計畫增加了偏遠地區的工作機會,因為沒有任何機器在做垃圾中可回收物質的分類時可比人工更有效率。也因如此,處理廢棄物的最高主管機關-環保署近來便要求民眾做適當的垃圾分類,如資源、廚餘、一般垃圾等的分類。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回收制度。美國是以資金做為誘因,回收理念首重再生原料與市場的開發。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注重原料的來源與使用,盡可能以回收原料替代原生材料。日本是由各地方自治團體,採市民配合政府資源回收日的方法進行。德國、法國則是由民間業者與各地方政府簽約,統一負責包裝材料的回收,並成立回收處理基金,把回收的垃圾交由再生工廠再生處理。

垃圾車裝不下的垃圾

對於家用電器的回收,如暖氣機、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目前的回收專線是0800-085717,回收數量從民國87年的41萬6千臺左右,到91年的135萬4千臺,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民眾的意願提升了許多。

電子廢棄物中主機、螢幕、筆記型電腦、印表機等的回收量,都還不及家電的回收,仍有努力空間。上述這些家電及電子廢棄物的補貼費率,也就是由政府給回收工廠的補助費,約在180至400元之間。

廚餘!除餘?

國內曾於60年代設置了22座堆肥場,把會腐爛的垃圾集中在一起製成肥料,後來因管理不善與產品品質不佳而在70年代末陸續關閉。目前由農委會輔導成立或私人建造的有機肥工廠共有三十多家,而環保署也在民國92年4月公告了廚餘再利用管理辦法。

廚餘依其成分可分成「養豬用」與「堆肥用」兩種:

堆肥是以微生物把廚餘消化、水解至安定的過程。其中穀物的稈、枯枝、落葉、豆萁、蔗渣等因富含醣類、蛋白質及澱粉,稱為堆肥的初級資材。網路上或各地環保志工組織都有許多堆肥的配方,在這裡不再多述。截至1998年為止,德國有400座堆肥場,法國有200座,義大利有60座,西班牙有30座。國內企業投入的有臺塑公司、臺糖公司等。把廚餘從垃圾中抽離,對於改善垃圾焚化廠的戴奧辛污染問題有很大的助益。

垃圾焚燒與戴奧辛

目前臺灣的戴奧辛(dioxins)排放標準相當地嚴格,迫使許多小型的焚化廠不得不關閉。而大家日常生活的垃圾多數是送到大型焚化廠或資源回收場進行焚化,所謂的大型焚化廠是指一天內可以處理300公噸以上的垃圾。

由於臺灣的垃圾通常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送到焚化爐焚化,因此叫作混燒式焚化爐。垃圾中如果含有金屬類物質,可把燃燒後的底渣以磁鐵送到機器中分離出來,至於其他的不燃成分再送到掩埋場掩埋。

焚燒灰渣的用途

底渣由於性質安定且較不具危害性,一般都會把它再利用。再利用的方式包括做為掩埋場覆土、路基、混泥土磚、人工漁礁、水泥原料等。

底渣再利用率最高的國家,有丹麥、荷蘭、德國、法國等,臺灣環保署已完成再利用的相關規畫與試辦。目前國內每年底渣產量約86萬公噸,約有25萬公噸經過篩水洗後可成為再生骨材、管溝回填料、配料與瀝青添料。

由以上說明大家可以知道,從家庭的分類開始到垃圾焚燒後的底渣再利用,每一個環結都是民眾集體創作的作品,才能形成一個乾淨與整潔的生活空間。只要有心,這樣的創作並不難,但是要持續久遠就需要一種發自內心對自己生存環境的熱情,擁有這種熱情就不會覺得垃圾分類是麻煩事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