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人與機器人互動(二): 機器人的外表(上)

103/04/28 瀏覽次數 4148
前文中我們談到了人類有擬人化非生物體的傾向,對於非生物體所展現的行為,往往會視之為生物體的作為。或許我們會認為,人們對於機器人行為的詮釋,並無關宏旨。只要我們依照想要讓機器人達成的功能、目標,去設計機器人的行為即可。就像條條大路通羅馬,達成一個特定目標(例如讓機器人把方塊聚集在一起)也不是只有1種設計方法而已。

 但是人類的擬人化傾向,卻給了機器人設計者很大的啟示。如果我們問,為何要把機器人做成具有人的外形?一般認為,人類所生存的環境,例如家中的建築環境,大體上是都是依據人類的外形及活動方式所建造,因此,如果要讓機器人在日常居住的環境中服務人類的話,具有人類的外形,且能在人類環境中活動自如的機器人較為有利。

但事實上,人形機器人要像人類一般活動自如,必須有很好的感測環境,並且據以運動的能力,而這有賴於極佳的辨識能力。就目前來說,這類能力仍在緩慢發展之中。而就功能而論,具備人類外形的機器人,其能力距離我們的期待尚遠,足夠好而且實用化的人形機器人可說屈指可數。相反地,很多能力強大的機器人都不具備人類的外形。就像要機器人爬樓梯,可以用人形機器人,模仿人類一步一步慢慢爬,也可以用有履帶的機器人更快速地到達目的。既然如此,何必執著於機器人要有人類的外形?

擬人化傾向給機器人設計者的啟示,即是具備人類外形的機器人,如果外形設計得宜,可以促進人類與之互動的意願。我們可以試想,如果有兩具不同外形的機器人,功能同樣是要攙扶我們從椅子上站起來,我們比較願意給一個有可親外形的機器人服務,還是給一個像是起重機的機器人服務?

如果要讓機器人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那麼利用人類的擬人化傾向,有助於讓人樂意與機器人建立關係。人形機器人雖然沒有如同真人般的外表,但與人類臉部類似的器官如眉、眼、口等構造,容易引發人們的擬人化反應。

擬人化反應促進人與機器人互動的意願,而這個意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機器人能力的不足。同樣用上面的例子來說,如果外形可親的機器人動作緩慢而遲滯,起重機機器人則是快速而精確,我們希望哪一個為我們服務,或者說,我們比較可以忍受哪一個為我們服務?自然,不是所有的人形機器人動作都一樣緩慢,不過,如果有個可親的機器人,要在人群之中辨識出你的臉,卻許久都找不到,這時你可能會覺得,這機器人還要「想」一陣子,注視著它「努力」想事情的模樣,同理之心油然而生。

相較之下,如果這時機器人的外形看起來就只是一堆金屬和線材的組合,那麼大家可能會怎麼想?大概會是抱怨這機器的處理器怎麼這麼慢吧!這或許說明了人形機器人的研究進展雖然緩慢,研究者卻依然樂此不疲的原因。下一篇文章,我們要舉個例子,說明擬人化的機器人,透過怎麼樣的設計來激發人們的同理心。(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103年/02月)

責任編輯: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