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組織
96/04/04
瀏覽次數
16302
許明德|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
學習的涵義
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人一生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學習。心理學五大學派之一的結構學派,認為學習是一種解釋經驗的行為。在我們與周遭環境的接觸中,擷取資料加以重新整理,並貯存在腦裡,就有了認知,而產生意義結構。意義結構與結構之間會產生聯結,形成網路關係,這就是認知圖。
如果一個意義結構在認知圖中,與其他意義結構有很強的聯結,那麼它常常會被聯想到,我們越記得住。反之,如果它在認知圖中的聯結很少,被聯想到的機會就很少,慢慢地就被忘掉。我們學得越多,就越擴大了認知圖,越強化了認知圖內意義結構彼此的聯結,也就越加強了學習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庫珀(David Kolb)認為,人類學習的過程可分為4個階段:具體經驗、反射性觀察、萃取概念和主動實驗。這個周期始於具體經驗,也就是我們與周遭環境接觸的經驗。根據這些經驗,我們會產生直覺性的反應,這就是第二階段的反射性觀察。根據觀察,我們對周遭事物有了認知,而產生意義結構,這是第三階段的萃取概念。然後我們會去執行這個意義結構,這是最後階段的主動實驗。從主動實驗我們又學到新的經驗,如此周而復始。這4個周期的每一階段都有其必要性,缺一不可。
綜上所述,庫珀把學習定義為一種透過經驗的轉變,進而創造知識的過程。
組織為何需要學習
目前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致勝之道在於「知識」與「創新」,這兩者都離不開學習。外在大環境瞬息萬變,企業必須能快速反應、順變應變。要順變,就必須能體察時代潮流,順勢而行。要應變,就必須隨時調整營運策略。這些都需要新思維,而要有新思維,企業就必須不斷地學習。
其實,企業成長的過程跟人的成長很類似,要歷經創業、成長、成熟甚或老化。我們也常看到拿企業與人相比擬的例子,最著名的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數位神經系統》一書中指出,企業經營必須以人思維的速度來應變。既然企業的成長如同人的成長,而我們可認同人的一生要不斷地學習,那麼企業要不斷地學習,也是理所當然的。
生態學中有個公式:L≧C,L是學習,C是環境變化。這個公式說明,有機體在變動的環境中要能生存,它的學習速度必須趕上環境改變的速度,否則會被淘汰。同理類推,公司就如同有機體,它不但必須不斷地學習,還須快速地學習,才能在不斷變化的大環境中存續。
公司或組織應積極透過各種有效的途徑與具體作為,以促使公司或組織成員養成相互學習的習慣。從學習過程中可激發個人生命潛能,提升人生價值並充分實現自我,進而帶動組織的創新與進步,以形成良好的組織學習文化,進而達成組織順應變遷與永續發展的目的。
組織學習文化
組織文化是成員集體的認知,每個公司都有它的文化,它是員工共同的理念、共同的願景。學習型組織必須建立組織學習文化,建立方式會因公司不同的營運模式及企業文化,而有所不同。
最高主管的帶領 奇異公司是全球知名的企業,它的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在任內大力改革,把奇異帶上全球企業的高峰。但是他最自豪的是,把奇異塑造成學習型組織,建立了組織學習文化。
威爾許認為企業必須成為開放且不斷學習的組織,因為企業的最終競爭優勢在於學習能力,以及把它迅速轉化為行動的能力。基於這個理念,他於1990年代在奇異公司推動組織學習。公司內所有員工互相學習,同時也向外部學習。他自己以身作則帶頭學習,他說:「如果我不再學習新事物,僅在回憶過去,而不展望將來,那麼我應該離開了。」
在威爾許的帶領下,奇異屢屢名列於由英國知識管理研究機構Teleos所評比的「最受尊崇的知識企業」(Most Admired Knowledge Enterprise, MAKE)之中。
分享文化 威爾許致力推動「去除藩籬」、「資訊共享」及「創意共用」來建立分享文化,他認為奇異的競爭力在於他所謂的「無界限組織」,把整個公司看成一個大本營,讓公司資訊共享及員工創意自由流通。簡單地說,無界限組織就是一個溝通無障礙、知識共同分享的公司。
要建立無界限組織就必須去除藩籬,消除公司部門、層級之間,以及地理位置的各種藩籬。在資訊共享方面,奇異每個員工都可以取得所需要的資訊,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想法。威爾許大力倡導員工互相信任,在奇異資訊是屬於大家的,由全體員工共同分享。
至於創意共用,威爾許認為對任何問題,某些人在某些地方一定會有好的答案,重點是要找到這個答案。好主意可以來自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因此必須透過不斷的知識交流,和別人分享自己所知,同時也學習別人的創意。
建立信任 巴克曼實驗室是全球知名的化工企業,擁有一千四百多名員工,為遍及八十多個國家的顧客服務,提供化工製品專業知識諮詢,幫助客戶解決化工技術及管理的問題。因為該公司是以知識服務為導向,自1980年起開始推動知識管理,把公司轉型為學習型組織,成效卓著,也名列於Teleos所評比的「最受尊崇的知識企業」之中。
實驗室執行長巴克曼說,在學習型組織中,知識分享的基礎就是信任,也就是組織必須建立信任的文化。組織要發揮功能,同仁對組織至少要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學習型組織亦然,信任程度愈高,知識交流的程度也就愈高。因此組織面臨的挑戰是,與同仁建立起高信任水準。信任文化不會突然產生,必須經由組織與同仁長期的互動才能建立。
信任是一種自我實現的諾言,如果組織信任同仁能善盡職責,同仁就會如此,反之亦然。總之,組織與個人之間的信任,是以雙方的互動為基礎逐步建立起來的,也可能因某些因素而瞬間消失。雖然信任是無形的,卻提供了組織無法用其他方式所能凝聚的團結力量。
全員參與 巴克曼體認到要建立學習型組織,一定要全員參與,否則不會成功。身為執行長,他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親身參與,同仁們就會置身事外。所以他每天一定使用公司的知識管理系統,以身作則來推動全員參與。他要求知識管理系統經理,在每週五早上提供報告,表列使用者和未使用者名單,以及使用者上次登入使用系統的時間。而那些未使用知識管理系統的員工,會收到執行長的電子郵件,詢問在使用這個系統時是否需要協助,如果他們並未從這套系統獲得效益,那麼應該如何改善。
這種做法使得有些員工,開始時只是為了避免接到執行長的信,但是在使用知識管理系統後,也發現這套系統的益處,最後公司做到了全員參與。
實際案例
克頓維爾管理學院 奇異學習型組織的最重要標竿,是位於紐約州的克頓維爾管理學院。它是世界最有名的大型企業管理學院,被譽為企業界的哈佛。它原本只是奇異普通的教育訓練中心,威爾許投入巨額經費,澈底改善硬體建築及設備,全面更新課程內容,編纂了8大叢書,成為企業管理經典。
威爾許認為全球化、多元化企業的經營,全新的經營理念必須即時傳達給每位員工。他為學院訂下宗旨:傳授最新的經營管理知識,傳播威爾許個人的理念,讓員工經由學習提升視野和能力,從而提升奇異的全球競爭力,最終目的在塑造奇異的企業文化。
威爾許每個月至少一次親自授課,傳達他的理念並和員工面對面溝通,回答員工的問題。他最喜歡這裡的演講廳,它有特別的設計,就是聽眾席位高高在上,高於演講者的講台,演講者必須仰頭面對學員,學員則是俯視演講者。這種設計的用意,在心理上提升學員發言的勇氣。
每年有超過萬名的奇異主管來這裡受訓,被視為是殊榮及難得的擢升機會。不但如此,全球各國政府機構及私人企業也都派人來受訓,奇異每年在這個學院挹注高達近10億美元的經費。許多受過培訓的主管,後來出去創業成立自己的公司,或者到別的公司成為奇異的競爭對手。據統計,在全球500大企業中,超過一百多名首席執行長來自奇異,至於高級主管更是數以萬計。但是威爾許並不在意為人作嫁,他堅持員工學習的重責大任一定要奇異自己來做,不能委託給外面的商學院或培訓公司,因此這個學院是奇異最重要的學習中心。
克頓維爾管理學院把最好的管理理念深植員工心中,讓奇異的企業文化代代傳承,也使得奇異的管理獨領風騷,居於企業界的領導地位。
美國殼牌的轉型 殼牌﹙Shell﹚創立於1890年代,當時的主要業務是在遠東地區進行貿易。那時遠東地區的原住民還是用貝殼做為交易的貨幣,殼牌的標誌也是由此而來。如今殼牌是一家超過百年的全球性能源及石化工業集團,在全球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營運,員工人數超過11萬人,年營業額及市場價值都超過千億美元。
究竟什麼因素讓殼牌可持續經營達百年之久?殼牌的企劃主管阿德基﹙Arie de Geus﹚在他的《活組織》(The Living Company)書中指出:「一個公司要存活,就必須有學習的能力,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就如同只有有生命的有機體,才有學習能力,一個公司必須是個活的組織,才能不斷學習而持續存活。」1988年阿德基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中,更指出「未來企業的唯一競爭優勢,是擁有比競爭對手更快的學習能力」。
美國殼牌是殼牌集團在美國的分公司,由於殼牌在全球通用同一標誌,常讓人誤以為它的營運模式也是全球一致的,其實不然。
在80年代美國殼牌遭遇到營運的問題,新執行長凱羅﹙Phil Carroll﹚身負重任挽救危機。他並沒有採取一般慣用的短視做法,以裁員降低營運成本來立即展現績效。相反地,他採取治本的長期做法,把公司轉型成學習型組織,以不斷的學習塑造新企業文化,來改進公司體質及改善營運模式。
在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協助下,他推動了「跳躍計畫」(LEAP:Learning & Performance Program),成立了學習中心,訂定7項卓越目標,建立新的營運模式、新的治理方式、新的領導觀念和公司新願景,以學習做為轉型的基石,以及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美國殼牌成功的組織學習經驗,在殼牌母公司也全面展開。使這個百年老店不斷地學習新思維、新觀念,如同不斷地注入活水的活組織,不因百年的歷史而老態龍鍾。它的成功經驗,也成為其他企業學習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