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掌握關鍵10秒 減少震災損害
97/10/08
瀏覽次數
14666
蔡永彬
|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板塊交界處,600 萬年來的板塊運動引發頻繁的地震,地震的預防、警報一直是熱門的研究議題。臺灣大學地質系吳逸民教授採用「Τ
c
」法和「P
d
」法預估來襲地震的大小及強度,試圖在地震發生後的 10 秒內就能提出警告,讓鐵路、醫院等單位做好準備。除此之外,他也透過地震研究斷層構造,回到源頭,希望進一步了解地震孕育的過程,掌握地震發生的契機。
吳逸民教授表示,當地底斷層破裂時,兩側的岩體產生相對運動,釋放出累積的能量,就會造成地震。岩體快速位移,產生的推力形成「壓縮波」,叫作「P(primary 或 pressure)波」,而沿著斷層面的位移,則形成「剪力波」,稱為「S(secondary 或 shear)波」。P 波的前進速度最快、最早抵達,也帶來可供預警的地震訊息;S 波雖然後到,主要的災害卻都是 S 波造成的。
吳教授以 1986 年 11 月的花蓮地震為例指出,雖然震央在花蓮,但主要的震災卻在臺北。根據震後資料,S 波從花蓮傳遞到臺北大約 30 秒,他認為若能研究、利用先到的 P 波發展地震預警系統,就算只有幾十秒,甚至幾秒的警告,也有機會減輕地震的災害。
從事地震預警研究多年的吳教授解釋,「Τ
c
」是取 3 秒鐘 P 波訊號的地動位移和速度算出的地面「平均振動周期參數」。他分析許多地震數據後發現,地震規模(M
w
)小於 8 的地震,M
w
和 Τ
c
呈線性關係;若 Τ
c
大於 2.1 秒,就可能有大於 6.5 的地震發生。「P
d
」是「3 秒鐘 P 波訊號的地動位移的最大振幅」,根據臺灣及日本資料分析,若 Pd 大於 0.5 公分,後面來襲的 S 波就可能會造成災害。因此,Τ
c
與 P
d
的數值可以運用在地震預警上。
他進一步運用美國南加州的資料得出,地震發生 7 秒後,就有數個觀測站記錄到 3 秒鐘 P 波的訊號。若加上 3 秒的網路傳遞時間,「Τ
c
法」的確有可能把反應時間壓縮到 10 秒,對於震央 30 公里外的地區都能發出警告。「通知高鐵減速、高科技廠防止毒氣外洩,甚至讓手術中的醫師也有準備!」
吳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1999 年發生 921 大地震時,臺灣大約要 100 秒才能提供警報,但在 2002 年已經大幅減少至 20 秒。他舉例,如果花蓮發生大地震,S 波從花蓮傳遞到臺北大約要 30 秒,還有 10 秒的反應時間!這是當時的一大進展,他們的研究發表於國際期刊上,更被許多著名期刊轉載。
吳教授說,用精密儀器觀測地震,其實是近百年來的事。以往的資訊不足、範圍不廣,因此目前世界上對於地震預測的發展程度都不高。他研究斷層帶的地質構造,藉由了解地質,希望能夠用統計方式來預估地震發生的機率。2006 年的臺東地震時,他的研究團隊第1次記錄到中央山脈斷層地震,也證實了中央山脈斷層平移帶逆斷層的特性,提出中央山脈造山的論點。
臺灣是研究地震及地質的寶地,快速的地殼變動使地震發生頻率高,引起許多國際地震及地質學家前來研究。吳教授認為,只要了解地質構造和地殼變形機制,建立長期的累積資訊,就有可能預測地震活動。對於生活在地震帶上的臺灣人,從短期內的人員撤離,到長期的土地利用開發,地震研究都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
深度閱讀
吳逸民(民95)如何利用地震初達波從事地震預警,
自然科學簡訊
,
18
(1),8 - 11。
吳逸民實驗室:
http://seismology.gl.ntu.edu.tw/main.htm
吳逸民著作:
http://seismology.gl.ntu.edu.tw/publications.htm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8年10月,430期,74 ~ 75頁
板塊(36)
斷層(32)
壓縮波(1)
剪力波(1)
地震預警(19)
地質(30)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3/12/31
人體「試驗」中看不見的不良反應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iNaturalist(愛自然)——全民參與,一起保育大自然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鋰電池回收商機大,臺灣做好準備了嗎?
黃宜稜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9/27
從名字就能猜出「你幾歲」!AI 如何做文字探勘?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