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人與機器人互動(五):遠距互動

103/04/24 瀏覽次數 2878
石黑浩的實驗結果宣稱,機器人分身的作用,可以讓人們與機器人無礙地對話,甚至在無意識之間,將它當作是真人看待。但是,如果我們是與石黑浩的機器人分身對話的人,心裡不免會有個疑問: 在遠方操控著這個機器人與我們對談的,會是石黑浩本人嗎?機器人分身正如同電話、遠距視訊等等促進人們遠距連繫的科技一樣,會讓人質疑其真實性。就以電腦視訊通話來說,電視影集已經描繪出利用它來製造不在場證明的犯罪手法: 將兩個位於不同地點的房間,內部布置成一模一樣,就足以混淆視聽,製造出假的案發現場。

1990年代,曾有工程師與藝術家組成的團隊,藉著所謂的「遠距花園」計畫來探討這個問題。他們在奧地利的博物館內,建置了一個利用機器手臂澆灌的迷你花圃。位處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只要在網路上登錄,就可以遠距操縱機器手臂,為這個迷你花圃播種、澆水,並且觀察植物生長的狀況。當然,要看到植物慢慢長成,得有耐心持續數週不時上網來照顧植物。如果我們是身處遠方的參觀者,即便透過電腦螢幕上的影像,觀察到植物慢慢發芽長大,我們還是不禁會問: 這個迷你花園,真的是在奧地利的那個博物館裡嗎?直接的身體經驗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我們親臨博物館現場,就能判斷真假。不過,能夠傳達部分身體感覺的機器人分身,似乎又讓事情更複雜了一些。

我們用石黑浩研發的另外一種機器人來討論這個問題。他發展出假以亂真的機器人分身,但是機器人分身與每個人一樣,都有獨一無二的臉型,這對於不識其本尊的人而言,在增進互動上可能幫助有限。他於是往完全相反的方向思考: 創造出一個臉部和身形看起來都只粗具人的輪廓、在外觀上完全看不出年齡和性別,身高80公分的機器人。它同樣也和機器人分身一樣有軟質皮膚、可遠距操縱對話,身體也可作有限度的運動。除此之外,其它的,就讓與之互動的人去想像!人們與這個機器人互動的實驗結果,發現有些人會覺得這個機器人的臉孔像嬰兒,有些人則認為比較像女性,但竟也有人把它想像成是石黑浩的臉!而其無表情的臉孔,也會反映對話者的心情,而似乎呈現出喜怒哀樂的情緒。

石黑浩將它稱作遠距機器人(telenoid)。這個機器人的外觀有沒有詭異谷的問題呢?實驗結果發現,在初面對這個機器人的時候,有些人會感覺詭異,不過許多人在克服恐懼,實際互動之後,據說會樂在其中。箇中原因之一是它的尺寸、外表的軟性材質方便人抱在胸前,聽它說話,覺得好像真的是它在說話。這與一般人形機器人只能保持一定距離不同。

遠距機器人說明了身體觸感的重要性。但不論是機器人分身還是遠距機器人,即便能讓人們產生錯覺,願意與之維持一定程度的互動,這種互動仍然欠缺人們面對面自然交流的感覺。這種自然交流的感覺,會不會隨著科技的進化而被人工化呢?有些哲學家認為,人類的感官經驗是全面性的,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包括了眼神接觸、表情動作、聲音等等所帶給人們的臨場感,這是無法複製的。舉例來說,石黑浩的實驗發現機器人分身被碰觸時,操作者會產生自己被碰觸的錯覺。但是另一方面,能不能透過機器人分身,讓操作者產生對話者都是在觸手可及範圍內的身體感覺?或許機器人分身在單向傳達演講內容時很有幫助,但大概很難透過它瞭解對話現場的氣氛,藉以調整表達方式或者修正談話內容。這是因為,身體所接受的感覺是豐富而全面性的,這不只包括感受某個特定對話者的情緒,還包括感受一群人之間的互動所造就的現場氣氛。

這就是對於遠距活動的主要反思之一:很難從攝影機傳送的畫面瞭解遠距空間裡的氣氛,也無法用眼神接觸促進雙方之間的交流。「存在感」是透過活生生的身體,感受到他人在觸手可及之處。活生生的身體存在感,可能是機器人身上的各種感測和致動器永遠無法複製的。因為這種感覺從我們襁褓之初,已經烙印在我們的身體記憶中,讓我們有安全感,也幫助我們瞭解了眼神與動作的社會意義。(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103年/02月)

責任編輯: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