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人與機器人互動(五):遠距互動
103/04/24
瀏覽次數
2878
林宗德
|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石黑浩的實驗結果宣稱,機器人分身的作用,可以讓人們與機器人無礙地對話,甚至在無意識之間,將它當作是真人看待。但是,如果我們是與石黑浩的機器人分身對話的人,心裡不免會有個疑問: 在遠方操控著這個機器人與我們對談的,會是石黑浩本人嗎?機器人分身正如同電話、遠距視訊等等促進人們遠距連繫的科技一樣,會讓人質疑其真實性。就以電腦視訊通話來說,電視影集已經描繪出利用它來製造不在場證明的犯罪手法: 將兩個位於不同地點的房間,內部布置成一模一樣,就足以混淆視聽,製造出假的案發現場。
1990年代,曾有工程師與藝術家組成的團隊,藉著所謂的「遠距花園」計畫來探討這個問題。他們在奧地利的博物館內,建置了一個利用機器手臂澆灌的迷你花圃。位處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只要在網路上登錄,就可以遠距操縱機器手臂,為這個迷你花圃播種、澆水,並且觀察植物生長的狀況。當然,要看到植物慢慢長成,得有耐心持續數週不時上網來照顧植物。如果我們是身處遠方的參觀者,即便透過電腦螢幕上的影像,觀察到植物慢慢發芽長大,我們還是不禁會問: 這個迷你花園,真的是在奧地利的那個博物館裡嗎?直接的身體經驗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我們親臨博物館現場,就能判斷真假。不過,能夠傳達部分身體感覺的機器人分身,似乎又讓事情更複雜了一些。
我們用石黑浩研發的另外一種機器人來討論這個問題。他發展出假以亂真的機器人分身,但是機器人分身與每個人一樣,都有獨一無二的臉型,這對於不識其本尊的人而言,在增進互動上可能幫助有限。他於是往完全相反的方向思考: 創造出一個臉部和身形看起來都只粗具人的輪廓、在外觀上完全看不出年齡和性別,身高80公分的機器人。它同樣也和機器人分身一樣有軟質皮膚、可遠距操縱對話,身體也可作有限度的運動。除此之外,其它的,就讓與之互動的人去想像!人們與這個機器人互動的實驗結果,發現有些人會覺得這個機器人的臉孔像嬰兒,有些人則認為比較像女性,但竟也有人把它想像成是石黑浩的臉!而其無表情的臉孔,也會反映對話者的心情,而似乎呈現出喜怒哀樂的情緒。
石黑浩將它稱作遠距機器人(telenoid)。這個機器人的外觀有沒有詭異谷的問題呢?實驗結果發現,在初面對這個機器人的時候,有些人會感覺詭異,不過許多人在克服恐懼,實際互動之後,據說會樂在其中。箇中原因之一是它的尺寸、外表的軟性材質方便人抱在胸前,聽它說話,覺得好像真的是它在說話。這與一般人形機器人只能保持一定距離不同。
遠距機器人說明了身體觸感的重要性。但不論是機器人分身還是遠距機器人,即便能讓人們產生錯覺,願意與之維持一定程度的互動,這種互動仍然欠缺人們面對面自然交流的感覺。這種自然交流的感覺,會不會隨著科技的進化而被人工化呢?有些哲學家認為,人類的感官經驗是全面性的,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包括了眼神接觸、表情動作、聲音等等所帶給人們的臨場感,這是無法複製的。舉例來說,石黑浩的實驗發現機器人分身被碰觸時,操作者會產生自己被碰觸的錯覺。但是另一方面,能不能透過機器人分身,讓操作者產生對話者都是在觸手可及範圍內的身體感覺?或許機器人分身在單向傳達演講內容時很有幫助,但大概很難透過它瞭解對話現場的氣氛,藉以調整表達方式或者修正談話內容。這是因為,身體所接受的感覺是豐富而全面性的,這不只包括感受某個特定對話者的情緒,還包括感受一群人之間的互動所造就的現場氣氛。
這就是對於遠距活動的主要反思之一:很難從攝影機傳送的畫面瞭解遠距空間裡的氣氛,也無法用眼神接觸促進雙方之間的交流。「存在感」是透過活生生的身體,感受到他人在觸手可及之處。活生生的身體存在感,可能是機器人身上的各種感測和致動器永遠無法複製的。因為這種感覺從我們襁褓之初,已經烙印在我們的身體記憶中,讓我們有安全感,也幫助我們瞭解了眼神與動作的社會意義。(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執行團隊撰稿/103年/02月)
責任編輯:
楊谷洋|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
遠距機器人(1)
遙控機器人(4)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8/28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從軍事用途到改善 AI 運算耗能問題,看化合物半導體「氮化鎵」如何推開下世代通訊與應用的大門!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11/29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iNaturalist(愛自然)——全民參與,一起保育大自然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31
從老舊門鉸鏈到年輕膝蓋,自體幹細胞治療讓人重返跑跳的日子
艾登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