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發現設計

101/02/04 瀏覽次數 19437
設計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由一天的開始,清晨「鬧鐘」叫醒我們,戴上「眼鏡」,掀開「被子」,走出「房門」,打開「電燈」進入「浴室」,拿出「牙刷」及「牙膏」,用「漱口杯」漱口。或許需要坐上「馬桶」,當然也會打開「水龍頭」洗手。

準備早餐時,打開「咖啡壺」煮一杯熱咖啡,用「烤箱」烤一片吐司,再用「咖啡杯」與「餐盤」享受一個清爽的早餐。然後提起「公事包」,拿著鑰匙鑽進「汽車」,開上上班之路。在例行生活中,每天用手接觸到的設計物真是不計其數。

除了用手接觸外,若再加上以眼接觸,那更是不勝枚舉。例如,搭捷運到臺北的精品街逛一圈,下了車,朝向出口「標示」走出捷運站。人行道上停滿了「機車」,看著小綠人晃動的「紅綠燈」。走在街上,映入眼中的是「櫥窗」與掛在牆上的「店招」。

走入店中,模特兒身上的「服飾」與櫥櫃上的「飾物」,令人產生購買的衝動,但只是買了一份經濟實惠的茶葉「包裝禮盒」。

到「電話亭」打個電話,在「公共座椅」上休息一下,把垃圾投入「垃圾桶」。再逛一下,看著店外的「食譜廣告」,再走一段,又是「牆上廣告」又是「戶外廣告」。

天色已晚,找到「公車亭」,準備回家,又見「燈箱廣告」。公車到了,唉,又是「車體廣告」。一場街頭之旅,視覺所及盡是設計的刺激。

現今的人無法也無從避免接觸設計,設計不僅影響我們的生活,更是深植在我們的生命中。若從初生兒開始收集所有的用品,包括產品(玩具)、消費品(尿布)等,人的一生所消費的設計物品可能用一棟10層樓的儲存空間也容納不下。

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也都與設計息息相關,「食」有炊具、餐具、餐盤、廚房用品、清洗用品等;「衣」有大衣、外套、襯衫、裙子、T-shirt、褲子,以及鞋子、圍巾、手飾、配件等;「住」有裝潢、家具、燈飾、家用電器等;「行」則需汽車、公車、腳踏車、機車、船、飛機等;另外「育」的方面,需運動器材、運動配件服飾、運動場等;「樂」的方面,則有遊樂設施、遊樂器材、遊樂場等。

古人說「開門」7件事—油米柴鹽醬醋茶,但現在「出門」則舉目是設計,如果走一趟超市或大賣場,更可見到琳瑯滿目的「設計」。

培養設計的品味應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生命中的一大樂事。設計品味並非一味地追求流行,而是追求真與美的綜合,是自我獨立美感的體會。

我們可以從生活中接觸一些有品味的設計,如走進精品店欣賞設計師的世界,品味設計的美感與真實;或閱讀設計雜誌,欣賞名家的設計理念;或看場科技電影,體驗創意的展現;或異地旅遊,欣賞美景建築,理解人文之美;甚或看看行人的裝扮或街景的變化等。

不論是靜態或動態的觀察,加上用心思考體會,不難培養出設計的品味。體會設計如同自我穿著,如穿在身上保暖舒適(設計功能);看起來美觀(設計美感);摸起來作工細緻高雅(設計品質);更重要的是要能適合你的風格與身材(設計品味)。

品味的培養不在於擁有,不需購入太多的設計,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就能在平常的細微處發現設計,培養品味。

品味設計之餘,或可進一步了解設計專業。設計專業的類別與簡單的功用計有:工業設計(或稱產品設計)—設計給人「用」的;商業設計(或稱視覺傳達設計)—設計給人「讀」的;室內設計(或稱空間設計)—設計給人「住」的;時尚設計(或稱流行設計)—設計給人「穿」的;而其他如電玩設計、數位媒體設計、動畫設計等,則是設計給人「玩」的。

產品設計專業在大量生產的前提下,運用優異構想以形成可銷售的產品,也就是簡潔且有效率地產生與發展構想,並經由程序的引導以形成新產品。設計的角色是結合藝術、科學與技術,以創造有形的實體商品,其結果影響著我們每天使用事物的視覺、感覺與功能。

產品設計有時與工業設計混用,但工業設計較專注於美學形式與可用性且可大量生產的商品。其首在考慮人的因素,追求生產者、消費者、使用者人人都滿意的需求;其次考量產品外觀、結構、功能等因素,以創造物品的價值,並滿足買家的消費心理。設計的對象包括科技產品、資訊產品、家飾產品、日常用品、工業用品等。

由工業設計延伸出的專業,較常見的有家具設計與汽車設計(交通工具設計)。家具設計專業可以有益於使用者的身心,例如座椅可令人身體上舒適、心靈上安逸。家具設計包括大量生產或客製化,其項目也可能是室內家具或室外家具、辦公家具或家居家具等。

汽車設計是參與汽車外觀開發的專業,除了汽車之外,也包括摩托車、卡車、客車、貨車、遊覽車等。現代汽車的研發大都由大型團隊負責,來自不同專業包括汽車設計師與汽車工程師。而汽車設計主要涉及視覺外觀的開發或車輛美學,以及產品概念的創新。目前在實務上,汽車設計師大都屬藝術背景且具工業設計或運輸設計的學位。

平面設計專業是在選擇組織文字、圖像與訊息的過程中形成溝通型態,並藉以影響其接收者。在創造的過程中,常需客戶和設計師共同完成。在針對特定的觀眾下,與生產者或廠商共同開展以傳達特定的訊息。

平面設計的重點在於對視覺的表達與溝通,涉及到大量的藝術與技術。常運用排版、視覺藝術、頁面編排等技術,以產生最終的結果。常見的項目包括品牌標幟設計、網頁設計、雜誌報紙及廣告設計、包裝設計、視覺形象設計等。目前國內大都改稱為視覺傳達設計或稱為商業設計。

包裝設計專業是為物件做出基本的保護措施。包裝有不同的層面,較常見的有便利商店的飲料瓶或糖果盒,但也可能是電腦的外包裝箱。主要的類別可分為:以促銷為目的的商業包裝、著重運輸為目的的工業包裝。

工業包裝由包裝工程師負責;商業包裝則由包裝設計師為之。商業包裝在設計時,以促銷與使用便利為主要目的,須考量視覺傳達、行銷學、人類行為等。但現階段因面對環保意識的提高,需面對減量包裝、再利用包裝、再循環包裝的挑戰,以最精簡的包材達到包裝的功能與目的。包裝設計的對象包括:食品、飲料、醫藥、化粧品、家庭用品與五金、娛樂、運動器材與文教、電子產品、工業製品、禮品等。

品牌設計專業源自企業形象設計。企業形象設計始於1960年代,德國某電器公司以商標運用於系列產品上形成統一的視覺形象。企業形象的定義,是把企業經營理念、企業文化與精神,運用視覺傳達給環境周邊的人們,使其對企業產品形成統一的認同感與價值觀。

目前有些企業因可能同時擁有許多品牌,行銷策略以品牌為主,逐漸著重品牌形象,建構品牌視覺識別體系,以利達成消費者的品牌認同度,以及建立品牌的知名度與忠誠度。

簡言之, 品牌設計是為品牌創造獨特的身分與個性,以促進組織人員、產品或服務間的溝通。其主要項目計有:基本要素-品牌標誌、品牌標準字、品牌標準色、品牌標語、品牌象徵造形(吉祥物)等。應用要素-產品、事務用品、店面外觀、展示櫥窗、招牌、旗幟、交通工具、包裝用品、廣告宣傳等。

室內設計專業屬多層面的設計行業,是在一個結構體中應用技術與創造力,以美化建築室內環境並提高居家的生活品質。室內設計以系統與協調的方法,透過研究、分析與整合知識的過程,滿足客戶的需求,並產生一個滿足目標的內部空間。

室內設計不僅是居家的裝飾,也涉及在特定場所內創建適用與美觀的室內空間。除住宅外,有公共建築如圖書館規畫、博覽會展場、賣場設計,以及商業空間, 如商店、餐館、辦公室等。室內設計也可以是臨時性的環境,可能僅存在短期時日,例如樣品屋、展覽攤位等。任何一個內部的空間,都可以創新設計或重新翻新設計。

近年來才發展的設計新專業,當屬互動設計與服務設計,目前臺灣的設計教育界與實務界似乎尚未重視這一新趨勢。互動設計首次出現於1980年代,但直至今日才在美國的大學中成為設計的課程。互動設計在界定互動系統的結構與行為,在人與產品及服務間創造具意義的關係。最常見的有Wii的遊戲互動,以及iPhone的操作介面。

服務設計一詞首見於1990年代,至2001年,英美才有2家公司介入服務的實務設計,直到2006年才全面受到重視。

服務設計就是服務業設計,以往的觀念僅為製造業的產品設計,現今已開發國家的服務產業占經濟的65%至80%,服務業的設計似不容忽視。

服務設計是由顧客的觀點去闡釋服務的功用與型態,目標在確保服務介面對顧客而言是有用的、合意的,對服務提供者而言是有效率的。於此,無形的服務必須有形化,且關切給予顧客或使用者的感覺與體驗,最重要的是如何凸顯與善用服務接受者與服務提供者間相互碰觸的接觸點,運用這些接觸點進而化成有形物件,以涵蓋環境、空間、產品、視覺等。現在服務設計也逐漸涉及公共部門或非營利機構,包括公共服務、醫療服務、交通服務、社區服務、節能設施等相關設計。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想尋求設計最簡便的方式就是上網搜尋。鍵入關鍵詞「設計師」,在Yahoo奇摩可搜尋到97,800,000筆、Google有126,000,000筆資料;鍵入「設計公司」,Yahoo奇摩434,000,000筆、Google 6,040,000筆;鍵入「產品設計公司」,則在Yahoo奇摩有202,300,000筆,Google有23,200,000筆。在如此廣大的資訊海中,實在不易找到真正需要的設計公司。

另一搜尋的管道是進入經濟部產業輔導中心所設立的網站—企業輔導網,其中包含了技術服務機構服務能量登錄,第四類別DE類是設計服務機構,包括:工業設計服務、視覺傳達設計服務、互動多媒體相關應用設計服務、空間設計服務、時尚設計服務、設計整合服務等6大項目。

雖然目前登錄的公司不多,網站上顯示的家數分別是DE1工業設計75家、DE2視覺傳達設計129家、DE3互動多媒體45家、DE4空間設計39家、DE5時尚設計5家、DE6設計整合56家。這些登錄在案的設計公司,其專業都已經過專家的審核,應有一定的可信度,可做為設計公司專業範圍的考量。另外也可進入公司的官網做進一步的了解。

此外,臺灣創意設計中心也可提供相關設計公司的諮詢以及媒合的服務。尋找適切的設計公司宜多管道搜尋及多方接觸,充分理解以避免找錯專業或不適當的設計公司。

人們需要設計,更需要發現設計、理解設計,與設計共生共存。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