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臺灣南島語言研究的先鋒–李壬癸院士

99/07/08 瀏覽次數 22789
中央研究院李壬癸院士是第ㄧ位全方位研究臺灣南島語言的本土語言學家,也是國際南島語言學界公認的南島語言學專家。從 1970 年至今,李院士持續調查、研究各種臺灣南島語言和方言,使臺灣成為國際南島語言學研究的重鎮之一。此外,李院士也協助教育部制定現存各種臺灣南島語言的書寫系統,並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呼籲,戮力搶救瀕臨消失的臺灣南島語言,因此獲頒 2009 年總統科學獎。

南島民族源自何處

南島民族(Austronesian)現今遍布整個太平洋及印度洋,北起臺灣,南至紐西蘭,東至南美洲以西的復活島,西至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島,相較於世界其他語族,南島語族的地理位置分布最廣,語言數目也最多,總數近 1 千種,占全球語言總數的六分之一強。大約 300 年前,西歐人士就已證實南島民族的親屬關係,因此,古南島民族應有同一起源地。而南島民族的起源及如何擴散的問題,也一直是舉世關注的重要課題。

臺灣的原住民(包含高山族和平埔族)都屬於南島民族,因此,臺灣原住民的起源問題也就是南島民族的起源問題。關於南島民族的起源,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籌備處凌純聲主任根據文化的特質,認為起源地是在中國大陸華南一帶;荷蘭學者柯恩(Hendrik Kern)根據語言古生物學的證據,推論是在中南半島;美國學者戴恩(Isidore Dyen)則根據詞彙統計法與語言分布的分歧情形,認為起源地可能是新幾內亞、麥拉尼西亞、臺灣或蘇門達臘。

從語言學溯根

面對沒有文獻記載的民族遷移歷史,語言學家通常會使用 3 種不同的方法來進行重建工作,包括語言古生物學,即根據語言學家重建的古語詞彙,推斷這個民族原來居住的地理環境;語言分布和移民學說,即語言愈分歧的地區,分化的時代愈早,也愈接近原始的起源地;地名研究,由於移民新地方常沿用舊地名,因此可藉地名研究來推斷起源地。這 3 種方法所使用的都是語言學的材料和方法,前兩者尤為嚴謹,也是近代語言學家較常採用的方法。

早在 1916 年,美國語言學家薩皮耳(Edward Sapir)就根據語言地理分布和分支的現象,推斷一些印地安民族遷移的方向和時代,進而提出這樣的概念──語言最歧異的地區,最有可能是該語族的起源地。如今,國際南島語言學界普遍相信臺灣的南島語言彼此差異最大,時代的縱深也最長、最分歧。因此,臺灣最有可能是古南島民族的擴散中心。在這一方面,Blust, Starosta, Ross 及李院士等人的研究成果提供了關鍵性的線索和證據。

一步一腳印

「臺灣最有可能是古南島民族的擴散中心」,雖然是句短短的結論,卻是李院士窮究半生才得到的研究總結。1967 年,李院士在夏威夷攻讀博士學位時,遇到幾位研究太平洋地區南島語言的教授,因而對南島語言有了初步的認識。

1968 年夏天,李院士跟一位老師及兩位同學一起到南太平洋地區新赫布里底群島(New Hebrides,後來改名為 Vanuatu)進行田野調查,深為那些語言種種有趣的現象著迷。1969 年夏天,李院士應聘到隸屬於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的東加洛林群島(East Caroline Islands)編寫土著語言教材,並看到了不同類型的語言結構系統。

這些語言都跟臺灣南島語言有親屬關係,於是李院士計劃回臺灣做田野調查,準備蒐集博士論文的資料。自 1970 年 6 月回國以來,迄今 40 年,主要的工作都在調查研究各種臺灣南島語言和方言,包括已消失的幾種平埔族語言的文獻資料蒐集、整理和解讀,也曾到菲律賓做過幾次的田野調查,包括小黑人(Negritos)的語言。李院士的研究範圍囊括二十餘種臺灣南島語言,若細分到方言層次,更是超過百種。

南島語言沒有文字的傳承,若要蒐集,唯有找到適合的「發音人」。但是,能把南島母語講得好的發音人,都是頭髮花白的年長者,有時李院士只做過兩次訪問,第三次就聽到對方過世的消息。因此,長久以來,李院士的調查研究總是追著時間跑。例如 1976 年李院士在調查平埔族的巴宰語時,還有幾位老人會講,如今全世界僅剩 1 位九十多歲的阿嬤會說巴宰語,李院士於是加緊記音、錄音、錄影。就這麼一步一腳印地記錄了曾經存在或正在消逝中的各種原住民語言和方言。

早期,臺灣幾乎只有李院士一人在做這方面的調查研究。他總是形單影隻,揹著行李前往山區部落,逐一蒐集各種臺灣南島語言和方言。不論研究哪一種南島語言,李院士都是從零開始學起。相較於漢語或閩語等使用較廣泛的語言,研究者可能從身邊取材即可,研究原住民語言卻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過去,李院士每研究一套語言系統,就會從其中的單字、句式、語法、結構、人稱代名詞等最基本的元素開始記錄。這些工作極其瑣碎、複雜,也十分耗工耗時。但是,李院士一向堅持研究絕不假他人之手,必是第一手的親身調查。

多年來,在南島語言方面,李院士已撰寫《魯凱語結構》(Rukai Structure)等 14 本專書,也已發表論文數十篇,可謂著作等身。李院士不僅對各種臺灣南島語言和主要方言都做了全方位的調查研究,進而證實臺灣南島語言的差異性最大,保存最多的古語特徵,更把臺灣南島語言研究推上國際舞台。

祕密語言

在進行南島語言的調查過程中,李院士也發現一些有學術價值的語言現象。1980 年代,李院士注意到泰雅族的汶水部落中,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語彙(包括動詞、名詞)略有不同,約占 10%,且男女專用的語彙是不能混用的。李院士因此針對臺灣泰雅語群(Atayalic)進行調查研究,從十數種方言資料中,整理不同年齡、性別在語言形式上的差異。這是全世界很少見的語言現象,這個發現解決了南島語言比較研究的一個令人困惑多年的問題。

儘管年齡所造成的語言差異是漸進的,不能和性別產生的語言差異混為一談,李院士仍歸結出一個嶄新的觀點,即不同的年齡和性別差異都有可能造成語言的演變。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泰雅語群性別在語言形式上的差異?李院士提出了一個解釋,即「祕密語言」。「祕密語言」是指在某些社會中,一些人為了不讓其他人聽懂他們的話,就會依照現有的語言進行某些規則的改變,而懂得這個規則的人,就聽得懂這些改變後的話語。李院士相信,「祕密語言」應是造成泰雅語群性別在語言形式上有所差異的主因。

在歷史語言學方面,李院士藉由這些語言現象的研究,提供了兩種新的看法。一是不同的年齡和性別差異都可能造成語言的演變,二是祕密語言也可能促使語言的變遷。

不斷探尋 永無止息

40 年來,李院士除了臺灣南島語言的調查研究外,也在臺灣閩南方言的領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如〈臺灣祕密語〉這篇論文中,就觀察到新的語言現象,進而針對音韻理論提供了一些決定性的證據。1994 年起,李院士也展開了東南亞地區南島語言的調查研究計畫。

在語言學研究領域中,李院士的傑出貢獻已獲得國內外學術界的肯定,不僅在 2006 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也在 2008 年元月榮獲美國語言學學會(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推選為該學會榮譽會士(Honorary Members),全世界總共只有 48 位語言學者曾獲得這項殊榮。

臺灣南島語言陷入消失危機之前,李院士就已積極投入搶救的調查工作,及時記錄,並陸續公布各種珍貴的語言資料。長期以來,李院士根據實際觀察所得的語言現象,驗證現有的語言學理論,提供嶄新的觀點,或在理論上提出決定性的證據。如今,無論是國際上研究南島語的學者、民間團體、政府單位,或原住民本身,當他們需要臺灣南島語言的相關資料或線索時,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李壬癸院士。

李院士總是謙稱路是前人走出來的,除了日籍學者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土田滋,以及丹麥語言學家易家樂(Søren Egerod)外,李方桂、董同龢等前輩也有卓著的貢獻,對於他們的付出,李院士無不感念在心。但是,不諱言的,到目前為止,李院士是國內唯一全方位研究臺灣南島語言的學者。在臺灣,從事臺灣南島語調查研究工作的人士,多是李院士的學生、晚輩,或深受他影響的人。儘管如此,李院士表示,他仍在語言學研究的這條路上,隨時可以揹起行囊,準備上路!

深度閱讀
  1. 李壬癸院士簡介:http‭://‬www.ling.sinica.edu.tw/v3-3-1‭.‬asp-op=0‭&‬UID=41‭.‬htm
  2.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http‭://‬citing.hohayan.net.tw‭/

【2009年總統科學獎得主專訪】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