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養鴨人家再進步:符合潮流的養鴨方式

106/05/02 瀏覽次數 1983

台灣鴨隻的飼養方式由早期的游牧式演進至在鴨舍內飼養,為了提升環保意識、節省勞力、提高生產效率及降低禽流感發生,目前已逐步朝向非開放式鴨舍及密閉式鴨舍發展。

 

傳統的飼養方式

 

台灣位處亞熱帶,陽光充足、雨水豐沛,很適合養鴨。西元1950年前,民生物質困乏,農作物以水稻為主。養鴨業者為了節省成本,趕著鴨隻到處跑,只要有稻田已收割,就把鴨隻趕進去。鴨隻餓了,自然就會去吃掉落在田裡的稻穀或田螺、昆蟲,就如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樣,這種游牧式養鴨俗稱「逃冬」,又稱為稻田放牧。游牧式養鴨省了養鴨的稻穀錢,也省了運輸鴨隻的費用。但由於勞工短缺,農田可能灑藥,這種養鴨方式已不復存在。

 

鴨具社會行為與群居性,又屬水禽,生性喜歡戲水,涼爽低溫的河水可消暑,且河床邊滋生許多水草與雜草,而水裡的小魚、小蝦、螺類等都是鴨隻喜歡採食的天然食物,早年溪流河床就成為鴨農集散地。現在因社會型態變遷,環保意識高漲,河床養鴨的好景已逐漸不再,且有消失的趨勢。

 

高雄的阿蓮、湖內及台南的學甲的肉鴨飼養數約占台灣的4成,並以漁塭方式飼養鴨隻及養魚。在養鴨業不景氣時,漁塭中的魚獲可填補一些收入。

 

近幾年,有農民利用鴨隻會吃稻田中的昆蟲及福壽螺,且會把糞便留在稻田中成為肥料,因此在稻田旁建造簡易的鴨舍飼養土番鴨,每天只餵7~8成飽,鴨隻自然會跑入稻田中尋找食物,然後把水稻栽種成有機稻米。但若在水稻開花與結穗期還放養鴨隻,就可能影響到水稻的收成。

 

現今的雛鴨、蛋鴨、種鴨及肉用番鴨也可以在鴨舍內飼養。在鴨舍內養鴨,可提高飼養密度,管理較容易,排放水及廢棄物也可以集中處理。如配合自動化飼養管理設備與自動化集蛋設備,更有省時、省工、擴大飼養規模及提升鴨蛋清潔度與品質的優點。但自動化設備的投資金額較大,且後續的運轉開銷也大。

 

新的飼養方式

 

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地球暖化及禽流感盛行,傳統的開放式鴨舍已不符合養鴨業的需求。因此,須導入新式的鴨舍,有效管理生產環境,提高經營效益。符合目前潮流的有非開放式鴨舍與密閉式鴨舍二種。

 

每年面對禽流感的威脅,誠然不是養鴨業能承受的風險。而非開放式鴨舍可提升鴨舍的生物安全防護,因此已有許多業者採用,以降低禽流感發生的機率。

 

非開放式鴨舍內的鴨隻不與外界禽鳥接觸,有類似頂棚的遮蔽物,不讓外界禽鳥糞便掉落到鴨舍內造成感染。它的優點是建造成本較密閉式鴨舍低,鴨隻可照射到陽光,健康狀況較佳。缺點是防颱能力及鴨舍生物安全等級都較密閉式鴨舍差。

 

密閉式鴨舍的設計重點是確實密閉、合適的通風量、適當的設備與合理的建設成本。密閉式飼養的優勢在於降低外部環境變化及人為活動對鴨隻造成緊迫,能穩定鴨隻情緒,同時透過飼養管理調節產期,維持全期高生產效率。

 

水簾式鴨舍是密閉式鴨舍的一種,是使用水簾達到濾除微塵與微生物並降溫的目標。鴨舍需有良好的氣密性,藉抽風扇的運轉在鴨舍內產生負壓,使所有進入鴨舍的空氣都通過水簾,由水簾流動的流水吸取外部空氣中的潛熱,降低進入鴨舍內空氣的溫度。

 

鴨隻各成長階段所需的環境溫度有所不同,育雛期(0~3周齡)需保溫,其出生1周內環境溫度維持在攝氏30~34度;第2周維持在攝氏28~30度;第3周維持在攝氏24~28度;3周齡以後則維持在攝氏22~24度;而一般成鴨生長的最佳環境溫度是攝氏18~24度。因此通常在鴨舍內環境溫度超過攝氏30度時,才會使用水簾系統降低溫度,且鴨舍內空氣流速每秒達1.5公尺以上,才可有效降低鴨隻的體感溫度。

 

蛋鴨業者如利用水簾式鴨舍的密閉空調緩和蛋鴨的熱緊迫,可以提升蛋鴨產蛋率、蛋殼品質、生產效益及兼顧生物安全性。然而,因為水簾牆的水流通風冷卻,水簾式鴨舍內的溼度會較高。

資料來源
  • 《科學發展》2017年5月,533期,16 ~ 18頁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