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社會」的研究與教學:科學的多樣面貌
97/03/05
瀏覽次數
10294
蔣佳玲|
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
話說小T和小S是大學同寢室的學姊和學妹,小S正在猶豫是否要修通識課程裡的「科學史」,小T去年剛修過這門課。某日兩個人在寢室裡有如下的對話:
小S:傷腦筋,通識課程這麼多,不知道該修哪一門欸?學姊,你不是修過科學史嗎?你覺得我要不要修這門課?
小T:這要看你的目的囉!你先說說看你覺得通識課程是在幹什麼?
小S:通識課啊(思索了一下)……是不是就是讓專攻理工的學生接觸一下人文社會、讓專攻人文社會的學生接觸一下理工,然後就可以……怎麼說……可以有修課手冊上說的……全人教育的培養?
小T: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是理工和人文真的分得那麼清楚嗎?而且人文社會這邊讀一點,理工學科那邊讀一點,也很難自動連結,主動變成「全人」吧?
(兩人一起笑)
小S:有沒有課程已經是科學和人文社會不分家的啊?
小T:有啊,像你說的這門科學史就是了啊。
小S:科學史?是不是就是說說科學家的小故事、介紹哪個理論是怎麼被發現的?還是像我們小時候看的偉人傳記那樣,專門說科學家有多偉大啊?
小T:我一開始也是這樣覺得,可是後來想法就有點不一樣。
小S:哪裡不一樣啊?
小T:因為我們老師說,科學史其實就是探討科學的歷史,就是用歷史的角度去了解科學。它包含的內容很廣,也可以用很多不一樣的方式來看待科學。
小S:什麼意思啊?
小T:譬如說它除了可以專門談某個科學家的生平,可以分析科學重要理論的發展史之外,也可以談社會、政治、經濟如何影響科學的研究,甚至會討論科學理論之間是如何競爭……(被打斷)
小S:(插嘴)天啊!科學理論?像我以前國高中的時候沒有把科學讀得很通,還可以修科學史嗎?
小T:這個你倒不用擔心。老師說雖然有些科學史的研究主題會比較關心科學知識的內容,可能需要比較多或比較深的科學知識背景,但是因為我們學校的科學史屬於通識課程,當然不會把重點放在科學知識的部分囉!
小S:還好,還好,不然我又少了一門可以選修的課了(笑)。可是,剛剛聽你說的科學史好像範圍很廣,難不成修這門課要包山包海的,什麼都上啊?
小T:沒有啦,哪那麼厲害啊?當然是看課程目標而定囉!我去上課的那個老師是把它界定成「讓大家認識科學的多樣面貌」。
小S:科學的多樣面貌?科學不就是長那個樣子嗎?
小T:(笑)不然你先說說看科學是什麼樣子?
小S:啊……就是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埋頭苦幹做實驗啊,實驗做出來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還是錯的,如果是對的,就可以造福人群,如果實驗證明出來是錯的,就再繼續努力做研究,直到做出來為止。
小T:(很快地接著說)……而且科學家們還都身穿白袍,頭髮亂亂的,不是禿頭就是爆炸頭。每個人都絕頂聰明,但是也都很孤僻,不擅與人交談,對不對?
小S:對對對,你看,不就是那樣嗎?他們的日常生活還常常凸槌,不是把手表拿到鍋子裡煮,就是忘記自己今天有沒有吃過午飯。想到特別的點子常常還是在很特別的情境,譬如說坐在蘋果樹下被蘋果K到頭、坐在火爐邊打盹做夢,甚至還有洗澡洗一半跑出來的,哈哈哈。
小T:看來你已經深受偉人傳記的影響了。
小S:哪會?我讀過的還算少了。不過,老實說,我國高中的時候還真的很努力地想學好科學,學得雖然不算太差,可是一直覺得自己離科學還是有段距離。
小T:為什麼?
小S: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那些科學家那麼聰明、那麼「奇特」(加強語氣地說)。
小T:其實你剛剛描述科學家的那些特徵,並不是每個科學家都是如此,而且絕大多數這些故事情節只是傳言、或是被誇大了的。你看,我們同學之間有各種不同個性的人,有的人很調皮、有的人很拘謹、有的人喜歡與人爭辯、有的人喜歡默默做事。科學家又不是一出生就是科學家,他們也是從小長大的,就和我們一般人一樣有不同的個性和行事作為啊。
小S:可是,我跟科學那種疏離感還包括一些……嗯……很難說欸,就是覺得科學沒有什麼「人味」。
小T:哈哈,你是用嗅覺還是味覺在認識科學的啊?
小S:不是啦!譬如說亞佛加厥常數中的那個亞佛加厥,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就是四個音節而已。
小T:哦,我懂了。就像路易士酸中的路易士,或者愛因斯坦就等於相對論、薛丁格就等於方程式,是不是?
小S:對啊。因為各種定義、理論都學不完了,那還有時間去了解那些音節是什麼意思。
小T:不只是這樣哦!這個我們老師曾說過,傳統上我們強調科學客觀、中立、理性的面貌,因此無論是學校教育或大眾科學報導,大都把人在科學裡面的涉入歷程忽略掉了。就算是專門介紹「人」的科學家傳記,有時也因為要凸顯科學家的客觀與偉大,把許多科學探索過程中的失敗、猜測、競爭、結盟、權力等都自動「忽略不計」,視為不好的科學,更別說涉及科學理論蘊含的許多先決條件與價值觀囉!
小S:哦?這倒讓我好奇了起來,你們這門課上了哪些主題啊?竟然會講到這些有的沒有的、我沒聽過的東西?
小T:整個學期的主要重點,我想我們老師是想帶出「科學其實具有多樣面相」的概念,希望我們能跳出傳統對科學較為單一面相的想法。因此他安排了幾種方式,分別介紹科學的不同面貌。
小S:譬如說呢?
小T:譬如說,他先讓我們分組,每個小組必須事先看完老師指定的文章或書,自己先找時間排練好,然後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表達出書裡面的科學故事。每一個小組主要負責一個故事。
小S:哈哈,那不就是看看科學故事、演演戲而已嗎?這還不簡單?演戲我最拿手了,可是……真的整堂課都在演戲嗎?
小T:當然不是囉。在指定閱讀書籍的時候,老師就發給每一組一份閱讀引導。
小S:什麼是「閱讀引導」啊?
小T:其實厚厚一本書的內容也不少,老師就是怕我們回家不讀書,又怕我們不知道在這麼多的內容中,哪些部分是一定要演出的,而且他又不希望我們只是演一演劇情,讓臺下同學笑一笑而已。因此他提出一些問題做為閱讀引導,讓我們可以一邊讀這本書,一邊對照著這些問題進行思考。
他要求各組在演完故事之後,要上台對全班同學說明閱讀引導的問題,並嘗試回答問題。臺下同學在看過角色扮演、問題說明之後,也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最後,老師再帶著全班一起思考、討論這些問題。
小S:哦,原來如此。角色扮演只是引起大家的動機,使大家能夠閱讀並了解書本的內容啊。
小T:不只是這樣哦,角色扮演也可以幫助扮演者更進一步體會書中各個角色的立場與關係。
小S:你們每一組故事討論的問題是一樣的嗎?
小T:才不呢,為了專注在特定主題上,我們每周討論的問題並不一樣。嗯……我想想看,我們討論過科技與社會、科學與宗教、科學與性別、科學與政治、科學與戰爭、科學與社會階級、科學理論的競爭、科學與民族主義等。
譬如說我們那一組討論的主題是科學理論的競爭,老師給的問題就會是像「A理論興起的時候,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情況?」,或是「根據這本書的內容,你覺得為什麼最後A理論被大家接受,而B理論就逐漸淡出了?請舉書中實例說明。」問題還不只一個,每一組通常都有 8 到 10 個題目。
小S:哇,那還真的非得好好念指定的書不可,不然怎麼回答得出來?
小T:對啊,除了指定的內容之外,在全班討論的時候,老師還會用其他的案例做補充或是呼應。像我以前一直覺得,做個實驗不就可以決定科學理論誰對誰錯了嗎?實驗結果一翻兩瞪眼,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但是在我們這一組準備報告時,我才發現原來沒那麼簡單。
其實理論之間的競爭常常持續好一陣子,為什麼不能速戰速決呢?原來有許多因素影響著,有的是心理因素,有的是社會因素。其他的先不說好了,就連單純科學實驗和科學理論二者之間,其實也是交錯的關係。
也就是說,科學理論雖然需要實驗結果來支持,但之所以科學家會設計某種科學實驗,其實是因為他心中已經有某種理論引導著他的設計,並決定哪些資料應該蒐集、哪些資料叫做證據。更不用說透過教育、連結相關人士等許多方式,使愈來愈多人接受自己的理論。人多力量大,勝利自然就站在你這一方了。講到這些就讓我覺得還蠻有趣的。
小S:有趣?我怎麼聽起來覺得很複雜?
小T:呵呵,所以囉,科學本來就是很複雜的活動。不過我所指的複雜可不是說科學理論本身很複雜哦,我是說理論形成與被接受、被拒絕的過程是很複雜的。
小S:那你們除了角色扮演和問題討論之外,還有其他的上課方式嗎?
小T:有啊,老師帶我們到實驗室試著去做科學史上著名的實驗,讓我們體驗書本上所說的實驗到底是在做什麼;也曾經帶我們去成大參訪中華古機械研究中心。
嗯……我記得老師還放過電影給我們看,看完之後全班一起討論。我忘了那部電影叫什麼名字,只記得內容是描述愛滋病最初被注意到的情形,包括科學家最初怎麼定義愛滋病,還有幾組科學家努力找出愛滋病毒類型的競爭過程。我記得好像是法國那一組吧,他們最先分離並培養出愛滋病毒,但當他們寄病毒給美國那邊做確認時,被美國那一組占為己有、搶先發表,因為涉及到發現優先權、疫苗研發的龐大利益,兩國的政府還因此斡旋了好一陣子。
小S:咦?科學不是應該致力於為人類謀求福利嗎?在這種人命關天的時候還在爭名奪利啊?
小T:的確,也有科學小組努力尋找愛滋病的傳染途徑和預防之道,但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順利。有時候是美國政府的官僚與選舉文化作祟,有時候是因為大眾把愛滋病污名化造成的結果,有時候卻是因為科學小組沒有站在「人」的立場去思考造成的。
小S:聽起來真的很多元,原來科學不是像我原來想像的那樣沒有人味啊!
小T:那麼,你決定要修科學史了嗎?
小S:那還用說嗎?愈聽就愈令我感到好奇。我這就上網點選,看看這個科學和人文社會不分家的科學史究竟長什麼樣子。
後記
關於通識課程的教育目標,不同學者的認知不盡相同,因此科學史在通識課程中的目標也不會只是呈現科學的多樣面貌,可發揮的空間仍十分寬廣。另外,在面對科學史教學常遇到的困境,包含學生懶得讀指定讀物、只讀短文不讀長文、只記得片斷故事情節卻忽略背後意義等,本文提供了一些嘗試性的做法。之所以用對話的方式呈現,只為凸顯這一做法仍未臻成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