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六五年,虎克(Robert Hooke)發現光的繞射現象,並提出一個大膽假設:光如同水波一般,是一種向外擴散的能量波動。當時發現重力的偉大科學家牛頓,並不同意這種說法。事實上,當時已有一些實驗證明光具有粒子性,同時也有實驗證明光的波動性。而牛頓則傾向認為光應該是一種粒子,而且必須在一種叫做乙太的介質中才能傳播。之後的數個世紀(十七~二十世紀),科學家們就陷入一場光到底是波還是粒子的爭論。有趣的是,當時電磁理論的研究與光的研究幾乎是毫不相關的,也沒有人曾想過光其實就是短波長的電磁波,這個秘密一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被麥克斯威爾(James C. Maxwell)在完全偶然的情形下發現。
能隙為能量帶間隙(energy band gap)的簡稱。光子或電子能量可能在一特殊結構下呈現不連續性,即是某些能量無法存在於此一結構下,此一不連續性的大小就稱為能隙寬度。既然電子在原子晶格內具有電子能隙現象,那麼光子晶體內也應該有「光子能隙」的存在。而符合此能隙的光波,因為無法存在於光子晶體內,所以當這種光波入射時必然出現全反射現象。簡言之,光子晶體可以看做是把一度空間的多層薄膜往二度、三度空間加以延伸,而解釋的方法則採用固態物理的電子能隙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