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音樂與科學:二胡與小提琴的PK

104/02/03 瀏覽次數 21407
小提琴自16世紀中葉發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優美的樂聲以及能和人聲相融合的特性深受樂迷的喜愛,使它在西方樂器中有「樂器之后」的稱號。它不僅能擔任獨奏,更具有強大的合奏功能。在管弦樂團中,「提琴家族」包含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四項樂器,它們的總數約占全團的2∕3,而小提琴又占其中的1∕2強,可見小提琴在西洋樂器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我國傳統樂器中,二胡(又稱南胡)與小提琴有許多相似之處,也各有各自的特色。在現代國樂團中,由二胡所建構成的「胡琴家族」,包含高胡、二胡、中胡、革胡及倍革胡五項樂器,它們的總數約占全團總數的1∕2強,二胡又占其中的1∕3左右,是樂團中最龐大的群組。尤其是二胡大師劉天華先生於1918年完成了第一首二胡獨奏曲〈病中吟〉,使得二胡從戲曲伴奏為主體的表演形式,轉為以獨奏的姿態登入了藝術殿堂。

歷經近百年的發展,二胡無論從樂器的製造、演奏技巧、樂曲創作等面向,都有突破性的發展,也使得二胡成為當今我國傳統樂器中最受歡迎的樂器之一。

本文從聲學、構造、演奏等面向進行二胡與小提琴的PK,透過相互的比較與分析,深入了解兩者的差異與各自的特點。

聲學

所有的樂器都有音源體以及使音源體產生振動的激發器,根據奧地利音樂學者霍恩波士特(Erich M‭. ‬von Hornbostel‭, ‬1877-1935)與美籍德裔音樂學者薩克斯(Curt Sachs‭, ‬1881-1959)建立的樂器分類體系,小提琴與二胡的音源體都是弦,因此歸屬於弦鳴樂器(chordophones)。它們的激發器都是弓,藉由弓上的馬尾摩擦弦而發音,因此稱作弓擦弦樂器(bowed string‭ ‬instruments)。

從樂器的發音過程而言,弓擦弦樂器具有始振、穩態及衰減3個過程,和彈撥樂器僅有始振及衰減過程,有很大的差異。弓擦弦樂器的發音由於有穩態過程,因此在音量上能夠呈現線性的線條。而彈撥樂器的發音沒有穩態過程,因此它們的發音有如點狀,這也是弓擦弦樂器能夠演奏歌唱式旋律特點的原因。

構造

從樂器的構造來比較,二胡與小提琴除了形體不同外,最大的差異在弦的數量、有無按弦指板、共鳴體的材質及弓與琴的關係四方面。

弦的數量 首先,在弦的數量方面,二胡有兩條弦,它們的定音內弦是d1,外弦是a1;小提琴則有四條弦,它們的音高依序定音為第一弦是e2、第二弦是a1、第三弦是d1、第四弦是g。從弦數而言,小提琴的四條優於二胡的兩條弦,尤其是第四弦的g弦,使得小提琴的低音區比二胡多了一個五度音程,增加了音域的寬廣度。在高音區上,小提琴比二胡多了第一弦e2,得以在演奏高音區時能運用換弦來減少換把的動作,便利性較佳。

有鑑於此,有演奏家與二胡製琴師傅合作開發了活動式千金,藉由預先訂定好的音高刻劃位置,能夠在演奏當下移動千金,最多能把音域往低音區擴充完全五度至g,也就是與小提琴的第四弦同音高。這樣雖然擴展了二胡音域,也減少演奏時需要攜帶多把胡琴的困擾,但未能成為主流,可見弦的多寡並不是二胡關注的課題。

有無按弦指板 其次,在小提琴琴弦的下方有一塊指板,它的主要功能是讓演奏家能夠使用指尖壓按弦在指板上來獲得音高。這塊指板讓演奏家的指壓力量能維持穩定,按弦也有一個明確的位置,以至於音準的掌握也較為穩定。不過指板經過長期磨損後,需要整修或換新。二胡在構造上是沒有指板的,在按弦的過程中會有同一按弦位置,因指壓力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音高,因此對初學者而言,音準的掌握較困難。

曾經有製琴師傅嘗試在二胡上增加指板,就是在琴桿上植入一條可以裝卸的壓克力條,希望藉它來提升按弦的音準度。經過實際的演奏測試,增加指板雖然讓演奏者的按弦指壓力得以穩定,卻犧牲了二胡沒有指板時可藉由弦的長度及張力的混合運用,產生音高的多樣性變化。

例如,在「顫指」(vibrato)演奏技巧上,小提琴僅能利用弦長的改變使樂音產生規律性的變化。二胡因為沒有指板的限制,所以能夠藉由弦長與張力的混合變化,產生以長度為主、張力為輔的「揉弦」,張力為主、長度為輔的「壓弦」,僅使用長度變化的「滑弦」,以及僅使用張力變化的「摳弦」,這四類不同的顫指豐富了二胡的演奏手法,也建構了二胡演奏的地方風格特色。

指板對二胡產生的另一個問題,是使二胡原有演奏滑音的特色受到限制,而無法自由、細緻地運用。因此,二胡目前保持原有的型態,不使用指板。

共鳴體的材質 共鳴體的材質差異是小提琴與二胡音色不同的主要原因。小提琴的共鳴體主要以面板及背板組合而成,面板是採用材質較軟的同一塊落葉松木(或雲杉)剖成兩半拼製而成,背板則選用質地較堅硬的材質,多半選用楓木製成。兩者之間在琴馬靠近高音弦的附近,放了一塊小圓柱稱為音柱,目的是使面板與背板能夠同時振動。在面板上兩側對稱的f型音窗,使共鳴體內部的空氣得以快速與外部空氣產生振動。

二胡的共鳴體是在六塊紅木或紫檀木組合成的琴筒上,一側蒙上蟒皮,另一側則按上用木頭雕製而成的音窗,琴馬放在琴皮的中央。當弦振動時,透過琴馬使琴皮振動,然後使琴筒及內部空氣振動,再藉由音窗使聲波集中並傳送出去。比較兩者,小提琴的板膜振動所發出的音較二胡的皮膜振動所發出的音色亮,穿透力也較二胡強;二胡的音色則較柔和。

弓與琴的關係 小提琴的弓與琴是獨立的,二胡的弓則夾在兩弦之間。從弓與弦的施力而言,大致分成靜態的力與動態的力兩種。靜態的力是指弓壓弦的力,包含弓本身的重力、演奏者手指和手臂施予的力。動態的力是指弓運動時帶動弦產生位移的力,包含手、臂與腰的力。在運弓的過程中,這兩種力同時存在,也是演奏者必須學習掌控的基本能力。

小提琴演奏時,靜態的力都是由上而下的方向施力,動態的力則是弓與弦張力方向成90度角的橫向運動力。四條弦的演奏方法除了角度變化之外,其餘基本上是相同的,換弦時只有角度的改變。

二胡內外弦在靜態力的施力方向上是完全相反的,在演奏外弦時,它的方向是由內向外,並且弓桿略微下沉;演奏內弦時,則是由外向內的壓力方向,弓桿略微抬起。動態的力在內外弦上都是相同的,它是和弦張力方向成90度角做左右橫向運動。由於內外弦靜態力的不同,增加了二胡演奏運弓時的困難度,在換弦時更要注意內外弦施力方向的變化,同時還要降低內外弦的間距所帶來換弦時的時間差。內外快速換弦,對演奏者而言,是演奏技巧的一大挑戰。

演奏

從演奏的角度而言,演奏家在演奏時可以運用弓擦弦點位置的改變,來獲得音色的多樣性變化。小提琴一般弓擦弦點的位置會選在指板與琴馬之間,大約琴弦1∕11的位置,可以抑制第十泛音的振動,減少與基音構成增四度的不協和音程,使發出的樂音能夠較純淨。它也可以在靠琴馬的位置演奏,抑制基音的振動,使發音呈現較尖銳、粗硬的音色;或在靠指板的位置演奏,會增強基音的振幅,抑制第1、3泛音的振動,使發出的樂音呈現較柔和、暗淡的音色。

二胡一般演奏的擦弦點位置會在琴筒上端與弦成90度角的位置,大約是琴弦1∕9的位置,可抑制第八泛音的振動,減少與基音成大二度的不協和音程,使發音更加純淨。由於二胡的弓毛夾在兩弦之間,在靠琴馬的弦段又被琴筒阻隔,因此無法以靠琴馬的擦弦位置來演奏。

在演奏雙音上,因為小提琴的四條弦都是獨立分開的,所以可以用不同手指按不同的弦來演奏多種不同音程的雙音;二胡則在近年來由於作曲家的需求,開始演奏雙弦技巧,但受限於兩弦的距離過近,無法用不同手指來演奏不同的弦,因此只能演奏完全五度音程。

在演奏跳弓技巧上,由於小提琴的弓與弦是上、下的關係,因此只要讓弓毛在弦上自然輕輕跳動,就可以產生跳弓的點狀音效果。二胡的弓與弦是前後的關係,外弦的弦在前,弓毛在後方;內弦是弓毛在琴弦的前方。在演奏跳弓方面較小提琴困難,外弦可用自然跳弓的方式演奏,內弦則必須運用人工跳弓的方式演奏。

小提琴的演奏姿勢一般是把琴放在左肩上,用下顎與左肩的力量夾住琴,以方便左、右手能夠自由運動。通常在獨奏時會採用站姿,重奏或合奏時會採用坐姿。二胡的演奏姿勢主要是採坐姿,把琴放在演奏者左大腿的根部,以左手虎口持琴。近年來,為了配合演出的需要,部分演奏者會在腰間的腰帶上繫上活動琴拖,把琴置放於活動琴拖上,以便於站立演奏。

學習樂器的演奏,要特別注意避免遭受演奏傷害。以小提琴的持琴方式而言,用下顎與左肩的力量夾琴,長時間的練習會造成頸椎的負擔,如果沒有在演奏練習與休息間適度調息,長久會有頸椎長骨刺的風險。二胡的演奏姿勢雖然較符合人體工學,但是仍應注意練習前的熱身運動、練習間的適度休息及練習後的肌肉放鬆運動。正確的演奏姿勢與適度的肌肉調節運動,是演奏者減少演奏傷害的最佳途徑,也是演奏者得以長久享受演奏樂趣必要的方法。

樂器的形制從不定型到定型,是發展的必經歷程。小提琴的製作工藝早在17世紀末就已達到今日完美的境界,加上眾多偉大的作曲家為它創作出許多經典樂曲,演奏家用它演奏並開發技巧,使它成為世界性的樂器,擁有「樂器之后」的美譽,確是實至名歸。二胡發展的歷程遠較小提琴短,但近20年來無論在樂器製作工藝、樂曲創作、演奏藝術等面向,都有突破性的提升。

PK到這告一段落,兩件樂器各有各的優點與特色,也各有各自的限制,結果如何?留待各位自行評斷。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