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防災2.0專題(三):群眾外包 網民行動力

102/06/28 瀏覽次數 10005
「2009年台灣發生莫拉克風災,我和幾個朋友希望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幫忙一些事情。」這是中央研究院資訊創新中心的蕭景燈博士架設台灣第一個「Sahana」系統的初衷。接著隔年的海地地震也促成他引入另一個系統「Ushahidi」,從此之後持續累積了經驗,應用在更多台灣的案例上,這些透過網路社群蒐集資訊的系統在世界各地如何協助救災與防災?我們來聽聽蕭景燈博士怎麼說。
 
社會?媒體?社會媒體?
 
絕大多數台灣網路使用者每天必上的Facebook,對社會有什麼革命性的影響呢?在社會媒體尚未出現前,資訊的傳播權力只有在少數人手上,出現在媒體上的議題是經過篩選的,握有權力者與市井小民是「由上而下(top-down)」的溝通關係;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承載量不足、傳遞不夠即時,即使是與大眾息息相關的議題出現在媒體上,民眾也只是被告知而無法協助訊息更新或親身參與。然而現在有了社會媒體,搭配行動裝置如手機、平板,即時訊息傳遞、集結與動員都變得非常簡單,使得「由下而上(Bottom-up)」的公民力量能夠發揮。
 
動員的過程中,社會媒體還可以將工作在網路平台上進行分割與指派,藉由群眾的力量在短時間完成特定的工作,這樣的「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功能經常與社會媒體搭配,達到對不特定群眾組織管理的效果。Ushahidi就是這樣的平台。
 
每個人的證言:Ushahidi!
 
Ushahidi是非洲斯瓦希里(Swahili)語,誕生的危機與契機則是2008年肯亞的選後暴亂。就如同大規模天災發生一般,當時的資訊混亂不堪,主流媒體沒有辦法即時、系統地傳播,有能力的人也難以到場幫忙。因此當地的公民記者、程式設計師共同開發了這套訊息回報與彙整的視覺化系統,讓民眾只要發送手機簡訊就能夠通報,而事件的發生地點、類別、簡要描述等資訊都會集結在一個地圖平台上,手機對肯亞大多數人而言是負擔得起的科技產品,因此當時使用Ushahidi平台回報相當熱烈,幫助許多人避開衝突點、前往物資跟救援所在處。
 
Ushahidi的應用案例經常和弱勢者有所連結,因為掌權者本來就握有各種通訊管道,因此對於社會媒體較不重視,反觀社會弱勢者可以透過這種免費的、低科技門檻的工具來發聲。除了透過瀏覽器所看到的資訊收集和播報的功能外,由於Ushahidi使用標準的JSON格式 (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一種普遍且易讀的資料交換語言),幾乎所有網頁開發的相關語言都有JSON的函式庫,因此Ushahidi可以方便的交換資訊,舉個具體的例子,你可以下載Ushahidi的網站架構原始碼及網站資訊,混搭其他不同來源的內容,在自己的軟體或網頁上呈現。
 
Ushahidi的經典案例莫過於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有人說這是人類第1次將社會媒體應用在天災的救災工作。」蕭景燈說。當時最知名的救災行動是「4636」,地震發生後海地的兩家電信公司捐出電話簡碼,只要傳送簡訊給4636,就可以回報建築物倒塌、人命傷亡、等待救援等狀況。
 
拜網路科技之賜,讓當時很多不在海地現場的人也能幫上忙。所有回報到4636的事件,都經過語言與座標兩層的資訊轉譯工作,都是由線上志工負責。海地當地使用的語言混合了法文和非洲語言,這些簡訊轉到美國之後經過熟悉海地語的志工翻譯成為英文,讓國際救援團隊能夠了解訊息內容以進行救援;另一方面,救災工作的地點需要有精確的座標描述,國際救援組織雖不熟悉這個地區,但可以依照全球定位系統(GPS)定位抵達現場。由於回報訊息的人是ㄧ般海地民眾,對於地點的描述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稱呼,有點像是:「中正路的百貨公司」、「重陽橋斜對面的加油站」這種不精準的敘述方式,志工們便負責將這種當地人的敘述轉換成一個可以跨組織溝通的絕對座標,同時也精準地將回報訊息標記在地圖上。
 
管理資源的導演:Sahana!
 
不同於Ushahidi管理的是資訊,Sahana 管理的則是資源。災難發生的期間,各式資源的需求與供給間的媒合,一直都是各救難團體的一大難題。救災資源的需求激增且難以估計,有效率的資源管理平台用來整合、分配救災人力與物資是迫切需要的,Sahana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
 
2004年南亞大海嘯發生後,世界各地救難物資湧入災區,斯里蘭卡等地的資訊志工於是建立了Sahana平台,調理這個巨型災害下的龐大的資源供給和需求;後來Sahana布建的地區從南亞擴散到世界各地,陸續在大型天災發生時擔任關鍵角色,也因此程式不斷更新,從最初南亞大海嘯時開發的Agasti,發展到現在已經有4套平台,其中紐約市政府使用的Mayon平台,是以區域性大規模災難情境為考量研發出來的。
 
Sahana也在海地地震的「4636」行動中負責醫療資源彙整的工作,透過標準的資料格式,將原本各家醫院相互獨立的資訊集合在一起,包括醫生專長、病床數、藥品量分布都可以即時統計出來,使醫療資源得到更妥善的運用。Sahana以資訊系統輔助複雜的救災流程,減少人為的失誤,使得整個過程更有效率。
 
台灣防災情境的社會媒體
 
2009年發生莫拉克風災後,中研院資創中心開始進行Sahana在地化的工作,之後在2011年也投入Ushahidi的在地化。蕭景燈說:「雖然88風災時Sahana沒派上用場,但是仍要先把它們做起來,真正需要用的時候才不會沒得用。」從他的觀點,這兩套中文版的系統就像保險一樣,最好不要用到,但一定要準備好。
 
Ushahidi可以運用的範圍很廣,「4、5月油桐花開,哪裡可以欣賞?有特色的咖啡店在哪裡?這些都可以用Ushahidi的平台回報與傳播。」蕭景燈表示。而Sahana則是特定用於救災與災後重建的管理,因此Sahana在地化最優先的工作,就是使它適用於台灣的救災情境。
 
為了使源自國外的Sahana更適合台灣使用,蕭景燈與資創中心的同事花了半年的時間訪談許多參與救災的社福團體,得知大家對於資源的媒合與管理都感到相當頭痛,連列印捐贈者感謝狀與收據都成了繁重的工作,占用相當多的時間。因此,Sahana的在地化工作,也針對台灣的特殊需要做了調整,讓感謝狀與收據相關作業能在收到物資捐贈,進行登錄時就一併處理。
 
Ushahidi可以用來彙整災害訊息,也可以用來彙整非緊急的生活訊息,任何人都可以成運用它成為資訊服務的提供者。
 
如果自己有硬體,可以下載程式原始碼自行架設一套,或是利用Crowdmap雲端平台。「台灣農夫市集地圖」網站就是一個應用範例,目前這個網站已經蒐集到了60個由小農擺攤、販售在地食材的市集,如果大家有發現新的市集都可以隨時通報。而主婦聯盟也運用Ushahidi來監督政府原能會公布的輻射值,民間自發採購儀器、實地量測輻射值,公開展示於地圖上,讓全民有可以交叉比對的依據。
 
瓶頸與展望
 
雖然,Sahana是針對救難團體資源管理所設計,但在經過多年的推廣後,實際使用的團體仍為少數。主要原因有三,一是Sahana的操作的確比較有技術性,要一個組織完全地採用,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其次,Sahana需要資訊人力處理系統整合方面的程式修改,使Sahana與個別組織的救災流程相配合,但是目前並沒有足夠的人力進行客製化工作。第三,災害情境無法預期,很難事先將系統準備妥當,待災害一發生立即運用於救災現場,這與許多救災團體對平台的期待有落差,因此沒有大力引進。
 
但是積極宣導與推廣Sahana仍持續在進行,目前慈濟與工研院資通所合作,將一部分的Sahana模組整合進慈濟既有的後端平台,讓慈濟利用Sahana的科技智慧來管理資源,儘管在慈濟的平台看不到Sahana的外貌,但它的元素已經包含在裡面了。
 
Ushahidi現在連智慧型手機的App都有了,任何的Ushahidi的布建透過手機通報都不是問題,平時可讓民眾先在非緊急案例上熟悉這套系統,到了災害來臨時,全民的力量才能真正發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觀Ushahidi全球網站來看看世界各地的應用案例,或是乾脆自己上Crowdmap創立個主題,來演練這免費的科技!(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  |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