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邊陲國家國民健康的阻力與助力

104/12/08 瀏覽次數 2697
資本主義的興起帶動了國際貿易與經濟交流,社會各階層呈現明顯的流動,各國之間的政經版圖也重新洗牌,更隨著政治經濟發展程度的消長、強權勢力擴張,以及小國受剝削壓迫的關係,使得世界上的國家形成了核心、邊陲與介於兩者之間的半邊陲國家3種層級。

核心國家多半是那些擁有強勢的外交與國際關係、經濟武力、研發技術等優勢的西方國家,相對於這些高人均GDP的核心國家,發展中的邊陲國家不具上述的諸般優勢,僅能提供初級原物料或進行原始的加工作業。

邊陲國家孱弱的國力更引來核心國家以威脅利誘的方式,壓低產地原物料價格並在當地進行開發生產,造成森林的破壞、二氧化碳的排放、水質的汙染、生態環境的劣化,以及天然資源被大量掠奪。處在如此不對等的外交與經濟狀態下,邊陲國家的國家整體性利益、社會發展、公共建設與自然環境的維護也間接受到影響。那麼在這些發展中的邊陲國家其維持最後一道防線的群體健康與衛生福利制度,是否也會受到嚴重的衝擊?

為能了解這樣的態勢,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莊媖智教授蒐集了各國的國情與社會經濟動態資料,經由長年的分析追蹤,發現外資與外債在不同區域與文化背景的邊陲國家有截然不同的影響。在中南美洲及東南亞國家,經由借貸可改善自己國家的衛生環境、經濟與教育體系,外資更帶動人民的生活與消費水平,最終能提升國民健康與社會福祉;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南非共和國除外),同樣的施力作用卻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莊教授解釋,這是因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較易受到核心國家的強權壓迫、剝削與利用,原物料不斷地被加工與掠奪,環境品質每下愈況,人民付出的勞力無法換取等值的工資,於是所得較低,消費水平自然無法提升,國家稅收銳減,再加上外債沉重更剝奪了民生與福利建設,使得群體健康逐漸衰弱。

由這二種迥異的結果可觀察到,外資建設能否有效轉為群體健康的利基,取決於政府是否有健全的體制與運作效率、社會結構是否穩定,以及政府是否有足夠的力量進行國與國間對等的溝通與談判。

除了這些內外在因子之外,莊教授更進一步從民主體制深入剖析發現,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若能提升民主化程度,將可逆轉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同時顯著降低5歲以下小孩的死亡率。相反地,東南亞、中南美洲、北非等國家即使加強民主體制,也無法顯著降低5歲以下小孩的死亡率。

上述的結果顯示,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進行民主體制可迫使政府傾聽人民的訴求,並依民意動向做出適當的回應或修改政策導向,自然比較能達到健康服務的需要。然而在獨裁意識較高或非民主體制下,政府一切依照自己的想法、做法來辦理國家公共事務,甚至與財團成為利益共同體,自然無法以人民的福利為依歸,健康服務就只能成為空頭支票了。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