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舊題新解–讓早產兒的呼吸更順暢

102/01/29 瀏覽次數 19470
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生活型態的改變,產婦高齡化已成趨勢,越來越多的婦女在34歲以後才首次懷孕。雖然我們擁有良好的醫療與產檢技術,但新生兒的問題仍層出不窮,其中最棘手的就是「早產」。

由於早產兒提早離開母體,體內有許多器官或機能尚未發育完全,常有呼吸窘迫、腦出血、腦缺氧、視力不良等健康問題。其中和腦部相關的部分會直接影響腦神經的發育,對其日後智力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據統計,台灣的啟智生中,就有近8成是早產兒。

另一個影響早產兒日後發展極深的是「呼吸窘迫」的問題。早產兒由於肺部發育不成熟,肺泡不易張開,必須仰賴呼吸器來幫助呼吸。但是呼吸器的高濃度氧氣與巨大的壓力也傷害了嬰兒的肺,常造成「早產兒慢性呼吸疾病」。

過去,臨床上多以靜脈注射「類固醇」來治療。這方法雖可立刻改善肺部的問題,但藥物同時隨血液流到身體其他部位,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腦部。在用藥後數年,追蹤幼兒的健康情況,發現他們大部分都有腦神經與運動神經發育不良的症狀,甚至智力發展受到影響。「既然使用類固醇有效,那麼有可能以其他方法取代靜脈注射,來避免這些不良後果嗎?」臺北醫學大學葉純甫講座教授心中泛起了這個想法。

葉教授表示,大約在10年前,臨床上開始把類固醇以「經呼吸器直接吸入肺部」的方法取代「靜脈注射」。理論上,這種「直搗黃龍」的方式比經由血液傳送好,也較不會影響其他器官。而事實上,由於新生兒呼吸氣管太小,大部分的類固醇只留在鼻腔或上呼吸氣道附近,能深入肺部的大約只剩10%,療效非常低。葉教授於是帶領一群跨領域專家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合作,最後想出利用簡單的「表面張力」原理與「搭火車」的概念,來解決這個難題。

臨床上,界面活性劑(surfactant)是一種用來幫助早產兒舒張肺泡的常規用藥,研究團隊先把一種強力類固醇布地奈德(budesonide)與其混合,再一併注入新生兒的氣管,藥物就可利用表面張力的作用,迅速被推入肺部深處。實驗結果顯示,幼兒吸入30分鐘之後,大約有80~90%的藥可深達肺泡,療效非常良好。另外,budesonide可以輕易被肝臟代謝,成為副作用小的代謝物。因此,儘管最後可能進入血液,副作用卻很小。

醫學上對於嬰幼兒的新醫療行為,事後都要嚴格地追蹤檢驗。葉教授也針對其創新方法,在實驗後3年進行追蹤檢視,那些早產兒都沒有任何發育不良的情況,確認這方法既有效,也不會帶來任何副作用。未來,葉教授將以跨國合作實驗的方式,進一步擴大樣本數目,在通過醫學新藥實驗流程的第3階段(phase 3)後,相信不久的將來就可推廣應用至全球。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