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災難救援「網」前衝(五):災後募款與群眾募資

103/04/09 瀏覽次數 7649
2013年11月海燕颱風襲擊,預計傷亡人數超過6,000人,約有400萬人無家可歸或家園被損毀,俯瞰菲律賓,盡是毀損的建築物,災區裡我們看見的是災民失落的面容,菲律賓政府與民眾無不希望以最短時間找到親人,並重建家園。在菲律賓政府面對如此困境的同時,還要輔導重建居住地以及維持災民生計。然而除了國內的資金、人力與物資協助外,網際網路也發揮它的力量,成為災後募款的新方法,亦即是群眾募資。

群眾募資(Crowd Funding)主要的概念是在網路平台藉由他人的小額或巨額捐款來幫助募資發起人圓夢,至2013年來廣為被應用在各種慈善捐款以及其它的贊助當中,以慈善募款來說,募款發起人需在群眾募資網上提出一個主題和訴求,說明目前遭遇的困境,並提出給捐款人之實體或無形的回饋做為報酬;捐款人可在此網站上用信用卡、支付寶、PayPal或是超商付款的方式來進行小額的捐款。

某些專案會依據捐款額度的高低,提供不同的回饋方式。再者,群眾募資也逐漸發展出行動服務,例如Google開發的公益型行動應用程式:「One Today」即是一種捐款募資的APP,以慈善為訴求,協助弱勢族群的募資活動。由於海燕颱風對菲國無情摧殘,已有各國的群眾募資網好比Crowdrise、Gofundme、Crowdfund、Indiegogo等平台皆發起為菲律賓海燕颱風的募資活動,其內容涵蓋捐款、物資到人力等,以幫助菲律賓民眾重建生活。

就此次海燕颱風來說,可見群眾募資網之效益,「crowdrise」募資網募集了218萬美元的捐款,「gofundme」募資網已有271筆慈善募資,直至2014年初已募到逾超過46萬美元的捐款,其中不乏以重建家園、學校、運送食物以維持災民生計等訴求作為主軸來發起募資,目前仍有更多募資網在發起菲律賓災後募款活動。

然而,看似慈善性質的活動卻含著許多隱憂,活動發起人可能因無法兌現承諾的回饋而造成個人或是網站的聲譽損失,另外災難發生後援助募資活動如雨後春筍,但終究會造成捐款人疲乏,同訴求之災難募資活動中大多數無法募得捐款,而募資網站眾多加上募資活動的數量亦是龐大,因而導致捐款力量分散無法聚焦,缺少焦點吸引捐款人。

捐款活動數量龐大易造成潛在捐款者產生選擇壓力,募資網站亦可能被有心人士濫用,創立有名無實之活動以詐取災難財。如此隱憂必須靠一些機制來預防,首先,網站擁有者必須謹慎審議活動回饋之可行性以提高回饋兌現率並限制同一時期同性質捐款活動數量以不讓活動失焦方便捐款人進行捐款,網站擁有者亦可採用暫時性扣留部分捐款以確保活動發起人兌現回饋,再來,捐款人亦可透過一些網路資訊判斷該活動可信度高低,像是募資網站知名度與成功活動數量、活動發起人個人基本資料與訴求合理性以及財物明細公開之網站以降低被賺取災難財的機率。
 
目前群眾募資已廣被運用在災難募款上,像是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利用群眾募資來進行復興計畫,2012年寶霞颱風重創菲律賓以及2013年的巴基斯坦大地震等也有運用群眾募資來協助災後重建。未來群眾募資在慈善領域可發展成更多元的方式,像協助重大醫療手術募款為主軸亦或是以動物保護為主軸的募資活動,幫助缺乏手術費用的重大病患與尊重動物生存權益。雖然在這些募資網中許多募資活動之捐款金額不高,但可以見得,募款訴求越多元,各種訴求越能打動特定捐款人的心,網際網路為慈善活動帶來積少成多之效益,在未來仍有許多需要募資的災難發生,群眾募資平台會是個非常好的方法。(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2月)

責任編輯:林芬慧|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網路行銷研究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