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災難救援「網」前衝:當科技遇上災難

103/04/09 瀏覽次數 10980
2014年才剛開始,自然界就給了人類許多「新年訊息」。美國東岸的暴風雪,造成許多地方交通中斷,而如此嚴寒的天氣也使許多人失去生命。回顧過往,2013的海燕颱風,讓救災體系不佳的菲律賓受到嚴重傷害。而長年飽受自然災害侵襲的台灣,災區的重建工作,仍與時間賽跑期望在下次災害來臨前完成。
 
大自然的力量,對於我們來說是難以抗拒的。但即使如此,我們仍須思考有什麼樣的辦法可以降低這些損失、災害的影響。古人有云:防範於未然。隨著科技的演進,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發明以及新觀念的產生,是否可以從中找到適合的方法來使用,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隨著資訊科技以及網路的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充斥的許多資訊設備,上網也成了人們生活習慣。許多的網路應用紛紛竄出,特別是近來興起的社群媒體,人們藉由社群媒體快速的收取以及擴散資訊,這樣的特性對於災害預防以及救援來說,是個極佳的工具。因此我們看到政府機關運用這些社群媒體,即時向民眾發佈緊急狀態的通告,同時一般大眾也用這些媒介尋找親友的下落以及安危。這些在過去會受到地理及空間影響的資訊,藉由網際網路,可以不受阻礙的傳送。為大眾以及防災機關提供很大的便利
 
與此同時,行動科技的運用也產生新的效應,藉由行動裝置以及行動網路。大眾可以隨時隨地的收取資訊,提早做好緊急對策,也可以了解目前政府的態勢為何。另外,在藉由這些功能,一般大眾也能夠即時將災害現場的影像、圖像以及文字敘述迅速的傳遞給其他尚不了解情況的人,以此來尋求更多的幫助。
 
另外,靠著資訊科技跨越國界的特性,不但可以讓同樣身處在這個地球村的我們能夠即時、迅速的知曉在世界上的哪些地方正招受災害的威脅,而我們更可以藉由網路提供所需的資源給需要的人們。
 
本專題的核心在於資訊科技如何運用在災害之中,將會介紹資訊科技如何在災害發生前的預防、災害中的通報以及在災後協尋及協助。本專題共分五個子題:防範未然-網路防災地圖與防災APP、有「備」無患—異地備援、「尋」序漸進-災後協尋網路平台、即刻警報-運用社群媒體即時通報災難現況、慷慨解囊-災後募款與群眾募資。(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2月)

2014年才剛開始,自然界就給了人類許多「新年訊息」。美國東岸的暴風雪,造成許多地方交通中斷,而如此嚴寒的天氣也使許多人失去生命。回顧過往,2013的海燕颱風,讓救災體系不佳的菲律賓受到嚴重傷害。而長年飽受自然災害侵襲的台灣,災區的重建工作,仍與時間賽跑期望在下次災害來臨前完成。
 
大自然的力量,對於我們來說是難以抗拒的。但即使如此,我們仍須思考有什麼樣的辦法可以降低這些損失、災害的影響。古人有云:防範於未然。隨著科技的演進,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發明以及新觀念的產生,是否可以從中找到適合的方法來使用,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隨著資訊科技以及網路的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充斥的許多資訊設備,上網也成了人們生活習慣。許多的網路應用紛紛竄出,特別是近來興起的社群媒體,人們藉由社群媒體快速的收取以及擴散資訊,這樣的特性對於災害預防以及救援來說,是個極佳的工具。因此我們看到政府機關運用這些社群媒體,即時向民眾發佈緊急狀態的通告,同時一般大眾也用這些媒介尋找親友的下落以及安危。這些在過去會受到地理及空間影響的資訊,藉由網際網路,可以不受阻礙的傳送。為大眾以及防災機關提供很大的便利
 
與此同時,行動科技的運用也產生新的效應,藉由行動裝置以及行動網路。大眾可以隨時隨地的收取資訊,提早做好緊急對策,也可以了解目前政府的態勢為何。另外,在藉由這些功能,一般大眾也能夠即時將災害現場的影像、圖像以及文字敘述迅速的傳遞給其他尚不了解情況的人,以此來尋求更多的幫助。
 
另外,靠著資訊科技跨越國界的特性,不但可以讓同樣身處在這個地球村的我們能夠即時、迅速的知曉在世界上的哪些地方正招受災害的威脅,而我們更可以藉由網路提供所需的資源給需要的人們。
 
本專題的核心在於資訊科技如何運用在災害之中,將會介紹資訊科技如何在災害發生前的預防、災害中的通報以及在災後協尋及協助。本專題共分五個子題:防範未然-網路防災地圖與防災APP、有「備」無患—異地備援、「尋」序漸進-災後協尋網路平台、即刻警報-運用社群媒體即時通報災難現況、慷慨解囊-災後募款與群眾募資。(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2月)

2014年才剛開始,自然界就給了人類許多「新年訊息」。美國東岸的暴風雪,造成許多地方交通中斷,而如此嚴寒的天氣也使許多人失去生命。回顧過往,2013的海燕颱風,讓救災體系不佳的菲律賓受到嚴重傷害。而長年飽受自然災害侵襲的台灣,災區的重建工作,仍與時間賽跑期望在下次災害來臨前完成。
 
大自然的力量,對於我們來說是難以抗拒的。但即使如此,我們仍須思考有什麼樣的辦法可以降低這些損失、災害的影響。古人有云:防範於未然。隨著科技的演進,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發明以及新觀念的產生,是否可以從中找到適合的方法來使用,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隨著資訊科技以及網路的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充斥的許多資訊設備,上網也成了人們生活習慣。許多的網路應用紛紛竄出,特別是近來興起的社群媒體,人們藉由社群媒體快速的收取以及擴散資訊,這樣的特性對於災害預防以及救援來說,是個極佳的工具。因此我們看到政府機關運用這些社群媒體,即時向民眾發佈緊急狀態的通告,同時一般大眾也用這些媒介尋找親友的下落以及安危。這些在過去會受到地理及空間影響的資訊,藉由網際網路,可以不受阻礙的傳送。為大眾以及防災機關提供很大的便利
 
與此同時,行動科技的運用也產生新的效應,藉由行動裝置以及行動網路。大眾可以隨時隨地的收取資訊,提早做好緊急對策,也可以了解目前政府的態勢為何。另外,在藉由這些功能,一般大眾也能夠即時將災害現場的影像、圖像以及文字敘述迅速的傳遞給其他尚不了解情況的人,以此來尋求更多的幫助。
 
另外,靠著資訊科技跨越國界的特性,不但可以讓同樣身處在這個地球村的我們能夠即時、迅速的知曉在世界上的哪些地方正招受災害的威脅,而我們更可以藉由網路提供所需的資源給需要的人們。
 
本專題的核心在於資訊科技如何運用在災害之中,將會介紹資訊科技如何在災害發生前的預防、災害中的通報以及在災後協尋及協助。本專題共分五個子題:防範未然-網路防災地圖與防災APP、有「備」無患—異地備援、「尋」序漸進-災後協尋網路平台、即刻警報-運用社群媒體即時通報災難現況、慷慨解囊-災後募款與群眾募資。(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網路科技、電子商務與創業,以及虛擬社群和社交網路」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2月)

責任編輯:林芬慧|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網路行銷研究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