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颱風造成哪些災害,你知道嗎?

105/08/26 瀏覽次數 10895
颱風是地球上主要的天然災害之一,全球每年約有80個颱風生成,以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生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自西元1958年至2013年間共有 1,474 個颱風在此一地區生成,平均每年約有26.32個,一半以上發生在7、8、9月,而以8月份最多。而臺灣平均每年會受到3到4個颱風的侵襲,颱風帶來最直接的破壞就是狂風、豪雨及暴潮,說明如下:

颱風形成的狂風

颱風又稱為熱帶氣旋,是由對流作用所生成,造成颱風中心氣壓較低,而空氣會從氣壓較高的地方往氣壓較低的地方移動,這就產生了風,因此對流作用越旺盛,颱風中心氣壓越低,則空氣移動的越快,風力就越強,所以颱風強度是依據近颱風中心的最大風速進行分級。在臺灣,中央氣象局將颱風劃分為:輕度颱風,其風速為17.2 m/s至32.6 m/s,為8級風至11級風;中度颱風,其風速為32.7 m/s至50.9 m/s,為12級風至15級風;強烈颱風,其風速為51.0 m/s以上,為16級風以上。
強烈的風速足以損壞以至摧毀陸地上的建築、橋樑、車輛等。如2015年強烈颱風蘇迪勒,颱風所形成的16級風,就導致台中沿海風力發電機組共6支攔腰斷裂,中央氣象局五分山雷達氣象站也被強風摧毀,更不用說路上的招牌、電線桿、樹木等等,單單台北市的樹木,就倒塌超過2000棵,全台超過400萬戶停電。

颱風挾帶的豪雨

臺灣每年降雨量大約為2200毫米,但一場颱風常常就於48小時內降下500毫米的降雨量,1000毫米降雨量也不少見,最高紀錄為2009年的中度颱風莫拉克,於屏東縣三地門鄉之兩天降雨量就超過2500毫米,相當於一整年的降雨量,在短短48小時內下完了。颱風帶來的豪雨,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低窪地區及市區淹水,並造成河水暴漲,沖毀橋樑及堤防。如2001年的中度颱風納莉,造成捷運板南線、淡水線、台北車站等地下鐵路遭洪水淹沒;2009年的中度颱風莫拉克,造成屏東縣林邊溪堤防潰堤,導致林邊、佳冬兩鄉遭大水淹沒,淹水最深達兩層樓高,且多座橋梁陸續封橋,並以連接高雄縣林園鄉與屏東縣新園鄉的雙園大橋,遭高屏溪大量沖刷導致橋墩斷裂,最為嚴重。
 
台灣夏季颱風盛行,狂風豪雨經常導致災害。台灣夏季颱風盛行,狂風豪雨經常導致災害。
 
但通常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原因,為短時間內大量的降雨,造成土石鬆動所形成的土石流。土石流的發生,可以想像成,當大量的雨水落在地面上並滲入土壤中時,大量的雨水包覆著土壤及岩石,因此土壤及岩石變成雨水一部分,而雨水的特性是高處往低處流,因此土壤及岩石隨著雨水開始流動時,就是土石流或山崩。最嚴重的莫過於2009年的中度颱風莫拉克,大量的降雨導致山崩,造成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的小林主部落慘遭滅村,數百人死亡,全村僅少數人逃生。

颱風造成的暴潮現象

一般民眾比較不清楚颱風暴潮現象及所帶來的危害,颱風的暴潮現象可以想像成一塊海綿上面放著一塊鐵塊,海綿就是海水,鐵塊就是平時的大氣壓力。當颱風形成時,颱風的大氣壓力比平時的大氣壓力還要小,造成海水上升。就如同將鐵塊從海綿上拿掉,海綿會向上膨脹回來,因此海綿的高度會比有鐵塊壓著的時候還要高,這就是暴潮現象。再加上颱風本身大風的擠壓,就如同用雙手從海綿的兩側向中間擠壓,使海綿的高度更高,造成更劇烈的暴潮現象。

原本颱風挾帶的大雨,會透過水溝、排水渠道等排水系統排入河川,再由河川流入大海中,但是暴潮現象造成海平面比河川水面高,就變成了海水流入河川中,就是所謂的海水倒灌。並導致颱風降下的雨水無法排至大海,只好流向陸地的低窪地區,造成低窪地區淹水。如2010年的中度颱風凡那比,其暴潮現象造成高雄市愛河海水倒灌,河水從愛河溢出,導致高雄市區嚴重淹水;2015年強烈颱風杜鵑,其暴潮現象造成新北市淡水區淡水老街淹水。

臺灣無法避免颱風的侵襲,因此必須認識颱風及所造成的災害現象,才能於颱風侵襲時,做好相關防災準備,降低颱風所造成的損害。

資料來源
  • 颱風帶來災害
  • 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小王子眼中21世紀的地球」執行團隊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