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罹癌只是因為「運氣不好」?

104/01/30 瀏覽次數 7500
元旦假期中,中央社發了一則消息,標題很聳動 ─「衰運為罹癌主因」 ─ 各媒體都轉載了。這則新聞來自一篇剛發表的研究報告,作者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癌症基因學教授沃格斯坦(Bert Vogelstein)與他的年輕同事應用數學家多馬塞奇(Cristian Tomasetti)。

他們的研究動機源自一個事實:身體裡,不同的器官組織罹癌的風險不同,例如肺6.9%;甲狀腺1.08%;腦子與神經系統0.6%;骨盆0.003%;咽軟骨0.00072%。甚至同一系統的不同組織,罹癌風險也不同,例如消化系統中,食道是0.51%;胃0.86%;小腸0.2%;大腸4.82%。(按,在台灣地區,癌症十大死因的第一名是肺癌;第三名是大腸癌。)

另一個關於癌症的重要事實是:癌的發生過程很慢,必須累積許多突變基因才會造成癌細胞,形成癌組織(腫瘤)。因此任何一個器官中,最可能滋生癌細胞的細胞類型是幹細胞。因為一般細胞通常有壽限,例如紅血球是用過即丟的細胞,即使在產生過程中基因突變了,也不會有持續性、累積性的影響。而幹細胞是常駐細胞,維持器官的更新與運作。

於是沃格斯坦與多馬塞奇蒐集了相關資訊:各個器官中幹細胞的比率,以及那些幹細胞在人一生中的分裂次數。結果他們發現,器官的罹癌風險與幹細胞的分裂次數成正相關。

例如人類大腸容易罹癌,小腸不容易,那是因為直腸幹細胞的分裂次數是10的12次方;十二指腸是10的10次方,相差100倍。小鼠的情況正相反,小腸幹細胞的分裂次數較高,小腸罹癌的風險也高。

沃格斯坦指出,身體正常運作就可能導致癌症。理由前面說過:維持器官運作,有賴幹細胞生產功能細胞。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DNA複製難免出差錯;複製次數越多,越可能出差錯。不幸的是,幹細胞還會累積差錯。也就是說,在幹細胞分裂的自然過程中,會自然產生差錯;那些差錯累積之後,最後可能導致癌症。身體不同組織的罹癌風險不同,那些差異有2/3可以用幹細胞分裂次數來解釋。

不過,他們強調,癌症是複雜的病變,還涉及由父母得來的基因,以及環境因素,例如菸、酒、紫外線、人類乳突病毒等。他們以開車旅行出車禍的意外做比喻。在旅途中,車況、路況都是出車禍的風險因子。若以車子比喻我們的身體,不良的零件相當於遺傳的致癌基因,而路況可以比擬為菸、酒等環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用不著說,車況不好的車子容易出車禍;路況不好也容易釀成車禍。可是,即使車況路況都良好,旅程要是很長,發生車禍的風險依舊會上升。幹細胞分裂的次數便相當於旅途距離。

沃格斯坦與多馬塞奇在報告的結論中,討論了他們的發現的政策意義:在高齡社會中,「根除癌症的最佳策略是偵測初期階段的腫瘤,以手術一了百了。」‭ ‬

參考資料
  1. Tomasetti C‭. ‬and B‭. ‬Vogelstein‭ (‬2015‭) ‬Variation in cancer risk among tissues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number of stem cell divisions‭. ‬Science‭, ‬347‭, ‬78-81‭, ‬DOI ‭:‬ 10.1126 ‭/‬ science.1260825‭.‬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