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誰發了災難財?巨災後的經濟活動轉移

103/08/18 瀏覽次數 7633
現代全世界人口越來越往都市集中,都市遭遇各種災難的風險也越高,當大都市不幸遭天災迎頭痛擊,造成大規模的損害與為數可觀流離失所的災民,勢必將大幅改寫都市周圍的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分布。但是誰將因災難大發利市?誰又將一蹶不振?一篇刊登於2013年《災難》(Disaster)雜誌中的研究,或許提供了問題部分解答。
 
災難後經濟活動空間轉移
 
災難過後,受災區的經濟活動會如何轉移呢?假設某都會區蒙受災難侵襲,城內的公有與私人財產嚴重受損,當進行災後重建與復原時,來自各方的援助資金會大量湧入災區,推升災區對於重建相關行業的需求。
 
然而,災區中央的企業因災難受損而無法提供服務,這些無法被滿足的需求便會外溢到災區周遭,使災區周圍環狀地帶的重建相關行業開始一波爆炸性成長,同時也吸引求職者到這些地區尋找工作機會。當災難的規模與受災範圍越大、或是援助資金在災區本地企業尚未恢復前便湧入災區(代表災區企業無法滿足這些資金帶來的重建需求),災區周圍的經濟發展效應就越明顯。
 
 除此之外,由於這些重建相關產業在災後將能扮演經濟成長火車頭的角色,能帶動其他產業的需求,使災區周圍地帶的經濟成長進入正向循環。
 
不過,以上純粹是理論預測,實際上是否會出現這種情形呢?
 
卡崔娜颶風與紐奧良市
 
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是美國有史以來造成最嚴重災情的颶風之一,相當適合用作理論驗證的研究案例。卡崔娜颶風一共造成1250億美元的損失、1700多人死亡,以及摧毀31萬多棟建築,紐奧良市(New Orleans)在災後一周內幾乎全城淨空,40多萬名市民全數撤出,直到2013年紐奧良都未恢復災前的人口數。
 
在卡崔娜的災區核心、災區周圍與其他地區,根據2004年到2011年的統計數據中,災區周圍擁有最佳的就業成長率與所得成長率,而災區核心表現最差,災區核心變成低收入與低就業成長的「甜甜圈洞」,外圍則環繞一圈高成長區。
 
2005年卡翠娜颶風發生前,這三塊地區的發展趨勢差異不大,災後開始出現不同,直到2009年災區核心與災區周圍在經濟發展上已出現巨大的落差。在地理空間分布上,災區周圍在卡翠娜颶風之後三年(2006~2008年),就業跟所得皆逐年成長,而災區核心則出現衰退,截至2009年都未能恢復災前水平。
 
不同區塊經濟表現的差異,與災後人口的遷移密切相關,也帶來更多衍生的問題。在卡翠娜風災一年後,災區核心各郡人口平均少了23.1%,而災區周圍各郡則成長4.2%。災區核心的人口流失導致稅基減少,使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面臨公共設施服務品質退步以及各種財政問題;災區周圍則面臨公共設施與企業所能提供的服務與就業機會不足以容納所有湧入的災民,而且增加容量未必可行,因為這些災民多為暫時棲身於此。災後各地區人口數量上的變化,無論災區核心還是災區周圍,都對空間規劃與資源配置帶來衝擊。
 
 不過,卡翠娜颶風為一極端的災難事件,因此產生史無前例的遷移現象。在較不嚴重的災難中,經濟活動外溢效應以及人口遷移現象不會如此強烈。此外,卡翠娜颶風災區邊緣各郡在風災前已經有較高的經濟成長,使他們有較佳的準備來應付風災後湧入的重建需求。但在其他災難事件中,實際上重建需求會外溢到多遠的距離,則視當地災前的經濟發展狀況而異,還需要更多研究來驗證。(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2014年/7月)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