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傳統媒體如何因應新媒體發展的衝擊(一):序言

106/08/08 瀏覽次數 7166

根據2016年12月20日經濟日報報導,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對台灣民眾的新媒體和網路社群使用行為研究顯示,台灣網友使用臉書(Facebook)後,60%的網友認為對於使用傳統媒體有影響;其中有32.8%的使用者表示「減少收看電視的時間」,31.6%認為「減少閱讀報紙的時間」,28.8%「減少閱讀雜誌的時間」。

 

而且MIC研究民眾的網路社群使用行為發現,除進行社交活動外,55.2%民眾期盼能夠在網路上看到優質內容,而52.1%民眾則希望網路有豐富的互動方式。換句話說,誠如該研究報告所指出的,社群媒體已經對傳統媒體產生替代效應。

 

天下雜誌的報導也指出,在數位洪流中,歐美傳統媒體也面臨嚴苛的挑戰。英國《衛報》在2016上半會計年度虧損四千八百萬英鎊,美國的《紐約時報》情況也不佳,紙本廣告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19%,數位發行量則不斷成長,但總體營收仍較去年下滑1%。《華爾街日報》第三季廣告營收則劇跌了21%。以上種種傳統媒體面臨新媒體衝擊或影響廣告營收的訊息顯示,除了面對媒體科技發展的變遷之外,產官學界宜共同思考,傳統媒體除了提昇既有的服務外,要如何因應或結合新媒體平台的服務?

 

相較於傳統媒體清楚指的是廣播、電視、報章雜誌,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泛指自網路時代以來,從電腦、智慧手機、平板甚至虛擬實境(VR)等科技演變,一直衍伸出新的、具有高度互動性與即時性、海量資訊及共享性的媒體形式。近來流行的網路頻道自媒體YouTuber ,或者是網路直播等,都比傳統媒體更吸引年輕使用者。

 

舉例來說,2016年仍在廣電科系就讀的大四學生盧思妤就參與經營一個YouTube頻道,專門介紹美妝、穿搭跟保養,相當受到網友喜愛。盧思妤說,目前唸傳播專業科系,但很少同學還在看電視,並不是大家不再收看娛樂性節目,而是大家使用不同於傳統媒體的管道去看這種娛樂影片,所以就開始想要規劃上傳娛樂短片到YouTube,於是開始了自媒體頻道的經營。

 

而傳統媒體為了因應新媒體的挑戰,其實也有不少新的嚐試,網路新聞主播正是為了因應網路直播趨勢之一。曾經是電視台主播,但目前也是網路主播陳依緹指出,網路主播其實與跟電視主播類似,但做的是網路節目網路直播,還有網路新聞,露出的平台就是在網路上。由電視、網路的交替和共同應用,兩個一起融合的話,就會產生很大的加乘力量。

 

陳依緹說,現在新聞台節目要播出時,會先在網路上直播預告,平常沒有看電視習慣的新媒體使用者看到網路的預告之後會跑去轉開電視來看新聞;像她現在做網路主播,會把內容放在網路上的YouTube或Facebook上播出,使更多不同媒體平台使用者能接觸到,促使更多閱聽眾去看另外一個平台的內容。

 

盧思妤也指出,過去經營傳統電視節目,較偏向製作者產出什麼,觀眾就是看什麼;現在新媒體時代則是,產製者要了解觀眾想看什麼,去組成想法和節目。以她所經營的頻道而言,都是要掌握時下新趨勢,最近網路流行什麼,比如說流行哪個妝容?哪個穿搭?要能透過網路掌握國內外非常多新的資訊,網路頻道上的影片才不會乏善可陳,才能時時吸引受眾。

 

盧思妤表示,從YouTube頻道的後台資訊分析可知,目前她所經營的頻道使用者大多是使用手機來收視,手機也是最即時的,所以整個經營都要因應手機的使用習慣,亦即,頻道經營時所有的視覺、影像、字幕字體等都要因應手機使用需求而重新規劃,具備與傳統媒體經營截然不同的思維。

 

以上,不論是年輕的大學生自行經營網路頻道的創意,或者是電視台傳統媒體面臨新媒體挑戰,大力因應閱聽眾對網路直播的趨勢和偏好等,而讓電視台主播轉戰網路,都反映出世界或台灣的傳統媒體在產官學各領域的發展,不能再避免討論新媒體的挑戰和因應,不論是媒體人才的教育、目前傳統媒體經營的轉型,或者是政府的媒體管理制度等,都必須面對這一新興且不斷變化挑戰的課題──新媒體發展和閱聽眾使用的新趨勢。(本文由科技部補助105年度《「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以環保永續、環境教育、財務金融、應用科學暨新媒體藝術等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美瑛|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