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高齡大腦及語言認知

108/10/15 瀏覽次數 1161

老化伴隨著多種認知功能的缺損,但是語言心理學研究發現,某些語言能力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黃緒文強調,高齡和心智衰退並不能劃上等號,語言的使用甚至有可能對老化的大腦提供幫助,讓高齡人士享有更快樂健康的生活。

 

語言能力不隨老化而衰退

 

語言包含兩大方向:理解與產出。理解需要用視覺和聽覺來接收語言文字,工作記憶幫助文字的拆解與再組合,以了解字與字之間的關係。產出則需要溝通動機,從資料庫中找出材料,並合理組合這些材料,產生符合社交情境的字句。語言的使用是非常複雜的歷程,牽涉許多認知能力。

 

從認知行為來看老化,研究者發現許多認知功能的確會隨著年齡而下降,包括處理速度、工作記憶、長期記憶。但相對的,語言能力則維持不變,甚至比年輕人更好。

 

大腦正常老化也會伴隨著結構與型態的改變,如灰質、白質都會損失。追蹤各年齡層不同個體在五年間的變化時,發現損壞最多最快的是額葉和海馬迴。不過也有一些腦區的結構改變不大,例如和語言文字接收有關的視覺區。

 

字詞和句子的老化研究

 

有一項研究透過英文單字的測驗,讓年輕人和老年人從事4種不同的判斷作業。測驗結果發現,老年人的處理時間都較慢,但正確率上和年輕人沒有差別,甚至在語意判斷時,老年人更勝一籌,呼應了前述認知行為的研究。而從腦部活動的層面來看,發現老年人不管進行何種作業,都比年輕人更費力,尤其是牽涉到語音的測驗,老年人的腦活化的區域都明顯比年輕人更多。這表示老年人處理語音作業時必須動用更多腦資源。

 

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舌尖現象」(tip-of-tongue),也就是明明知道某事,卻講不出來。研究發現,隨著年齡,舌尖現象發生的機率也會提高。對舌尖現象的一種解釋是,實際上不是認知變差,而是因為老年人處理語音訊息需要耗費更多資源的緣故。

 

除了單字以外,黃緒文的研究團隊也進行了句子層級的研究。透過腦波,可以測定一個人對一句描述中某個關鍵字帶來的語意,是合理或不合理、多不合理。在年輕人的腦波圖中,可以對不合理的程度可以做明確區分,但在老年人則傾向只區分合理與不合理兩類,對不合理的程度沒有明顯區別。

 

透過語言來面對老化

 

因為大數據運算的進步,心理語言學家開始從文字的產出來探討認知功能。以歷史人物King James VI/I為例,研究者分析他一生的書信,對照他1619年記憶發生問題的歷史記錄,發現在1619年之後,複雜句子的使用頻率掉落,而且描述一個概念時的字彙變得較不精準,歧異度變大。另一份研究分析修女年輕時的自傳,發現用字遣詞的樂觀程度,和後來的壽命長度程正相關。未來透過更多研究,或許能從文字的產出預測認知功能上的改變。

 

人類壽命延長,長者會面對生命中許多巨大改變,如退休、親友凋亡、身體的不舒適等。因此科學家也想透過語言,幫助老年人生活得更好。

 

例如經常聚會、與年輕人和小孩相處,如果能用正面樂觀的方式說出悲傷事實,會更容易走出創傷。表達的方式不限於口語,也包括文字書寫, 甚至書法、書畫都有抒發情感的力量。老,並不可怕,重點是以積極樂觀的方式面對。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