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飛秒化學的開拓者–齊威爾
99/06/09
瀏覽次數
18852
林天送
|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化學系暨神經科學系
小檔案
齊威爾(Ahmed H. Zewail)是 1999 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1946 年 2 月 26 日生於埃及的大緬霍鎮(Damanhur,大約距離開羅市150公里的小鎮),是埃裔美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教授。齊威爾的貢獻是:「利用雷射飛秒光譜學(femtosecond spectroscopy)偵測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分子與原子的動態行為。」飛秒又稱毫微微秒或一千兆分之一秒(10
–15
秒)。他的研究掀起了化學和相關科學的革命,使人們能了解並預測化學反應的來龍去脈,以及化學鍵的形成與分離。
靈機一動
我們先來看看齊威爾的初期教育過程。他在埃及亞歷山大大學(Alexandria University)完成大學教育,念完碩士後,1969 年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簡稱賓大)攻讀博士學位,他的指導教授是何克斯策爾(Robin M. Hochstrasser,美國科學院院士)。在他當博士生的4年內,就發表了12篇相當有分量的論文。拿到博士學位後,他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跟霍利斯(Chuck Harris)做了 2 年的博士後研究,1976 年應聘到加州理工學院當助理教授。
他去應徵加州理工學院教職時,必須先給一場學術演講。在演講中,他一時緊張,忘了怎麼拼一位加州理工學院大名鼎鼎的物理大師費曼Feynman(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名字,窘態盡出,弄得哄堂大笑,但他還是得到這教職。
齊威爾的夢想是要了解化學反應過程的動態行為,他估計化學鍵分離和形成的時間相當短暫,大概是在飛秒單位,如此極度快速的動態行為要如何偵測呢?
他突然想起有人曾經用極快的照相機及閃光燈,攝取到賽馬的跑姿和子彈穿過蘋果的鏡頭。於是他開始設計雷射系統,利用內聚、飛秒的同調雷射脈衝去激發化學反應,也設計極快的偵檢器去探測化學過渡反應態。經過幾年的不斷嘗試和改進,終於在 1987 年的夏天看到飛秒間發生的化學變化,奠定了「飛秒化學」的基礎,使化學家可以進一步了解在分子的結構上,化學反應是如何開始,以及反應發生的經過。
天時地利人和
齊威爾在科學上有特殊的成就,得過無數的研究成就獎項,但他不自大,為人處事相當成功,待人也親切和藹,是個謙遜、念舊的人。他得諾貝爾獎時,一位記者問他有何感想,他仍然謙遜地說:「我只是運氣好,天時、地利、人和(right time, right place, right people)才得獎的。我會繼續更加努力去做研究。」最近在他的自傳《穿梭過時間》中有很坦誠的述說。
齊威爾在埃及是家喻戶曉的偉大科學家,早在得諾貝爾獎的前 3 年,埃及總統木巴拉克(Mubarak)就曾經頒給齊威爾國家最高科學成就獎,並且發行郵票表揚他的成就。他是第1位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埃及人,使他頓時成了埃及的國家英雄。這跟 20 年前李遠哲院長得諾貝爾獎時,臺灣人也感到無上的光榮一樣。
筆者有幸在 1969 年,齊威爾從埃及到美國留學時就認識他。齊威爾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何克斯策爾也是我的指導教授,我們曾在同一個實驗室做過研究,但相處的時間並不長,因為他到賓大時,我已經拿到博士學位,正準備去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研究。記得齊威爾曾問筆者是否有必要念好英語,筆者的建議是:「花時間把每日必須用的語言念好,是大有必要的。」
因為哈佛大學的教授催著我去,所以我離開賓大時,有一個實驗未能完成(這是我在寫完論文後才開始的新實驗),我的指導教授就要求齊威爾繼續做。我到哈佛後,齊威爾曾經數次打電話和我連絡,詢問與討論許多實驗的細節。在這幾次的電話會談中,我很佩服他的求真精神,以及他對實驗數據的處理、討論。半年後,他完成了那項實驗。指導教授、齊威爾和我 3 人合寫了一篇相當有分量的論文,發表在《化學物理學刊》。接著他做了幾個相關的實驗,那也就變成了他日後博士論文的主題。
1976 年他到加州理工學院當助理教授,就開始進入極快速雷射的領域,探討化學反應的機制及生物系統的運作程序,也就開創了飛秒化學的新領域,解開許多以前無法了解的化學反應的迷惑,他的研究工作可以說一帆風順。2 年後就升為副教授,1982 年就跳到正教授。自 1990 年起,被聘為鮑林講座教授(鮑林曾得過2次諾貝爾獎)。
掌聲回響
下面是我知道的幾個小故事。
1982年,我們一群學生在指導教授何克斯策爾的50歲生日時開了一個學術研討會,有一百多人參加,由每個學生報告他們的研究成果以資慶祝。輪到齊威爾上台時,他從紙袋裡拿出2副小孩玩的「布袋戲人物」,當眾表演了兩分多鐘的「敬師」表白,詼諧有趣,把一個嚴肅的場面弄得輕鬆愉快。10 年後,在何克斯策爾的60歲生日時,齊威爾正在國外講學,但他也趕回來參加,可以看出他尊師重道的精神。
數年前,我執教的大學正在徵招新人。有一天接到齊威爾的電話,大力推薦他的一位博士後研究人員,可見他對學生和後輩相當照顧。
十多年前,齊威爾還曾專程到台灣參加李遠哲 60 歲生日時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可見他相當重友情。其實,早在 1982 年我去參加指導教授的50歲生日活動時,齊威爾就曾經跟我提起他對李遠哲的敬慕(那時候,李院長還沒獲得諾貝爾獎)。
如果仔細看李院長和齊威爾的背景,會發現他倆有3個共同點:都是在家鄉念到碩士學位後才遠行到美國留學;齊威爾做博士後研究的學校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化學系,也是李遠哲攻讀博士學位的學校,齊威爾於 1974 年到柏克萊時,李院長也剛從芝加哥大學轉到柏克萊任教;研究領域都是化學動力學,都是獨創出新的技術和研究系統,而先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的研究環境好,能培養出許多傑出的科學家,30 年來的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十有八九都是美籍科學家。而美國又是一個大熔爐,很容易接受外國人。
1999 年埃裔美藉的齊威爾得化學獎,德裔美籍的布洛貝爾得生理/醫學獎,1998 年華裔美籍的崔琦得物理獎,1989年李遠哲得化學獎,都是在美國發揮的。這些有成就的偉大科學家,對自己的家鄉都有濃厚的感情,都有回饋故鄉的心願。例如李遠哲院長放棄在美國優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研究環境,回臺灣服務;齊威爾也經常回埃及協助祖國的科學研究和科技發展工作,埃及總統特別頒獎並發行郵票以資鼓勵和報答。這些人回饋故鄉的心情實在令人感動。
另外一個諾貝爾科學獎得主們的共同點是敬業樂群,正如李遠哲說的:「在實驗室能找到最大的樂趣。」他們可以在實驗室待上一輩子都不會厭倦。1999 年生理/醫學獎的得主布洛貝爾也說:「實驗室就是我的家,研究是我的生命,我不會因為得到諾貝爾獎而放下研究。」我曾經接觸過十幾位諾貝爾獎得主,他們不僅在專業上有卓越的成就和貢獻,在為人處事上也令人欽佩,態度和藹可親,風趣又有風度,令人油然起敬。
深度閱讀
Ahmed H. Zewail (Cairo 2002)
Voyage through Time: Walks of Life to the Nobel Prize
,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http://en.wikipedia.org
http://www.its.caltech.edu/~femto/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99/index.html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0年6月,450期,70 ~ 73頁
鍵(2)
飛秒(3)
科發月刊(5210)
推薦文章
113/06/28
照光就變身!臺灣團隊打造的雙模式電晶體,挑戰電腦效能瓶頸
林祉均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8/30
固體再生燃料SRF,處理垃圾和減碳真能一舉兩得?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7/29
輸血回春是真的? 啟動幹細胞的關鍵蛋白質 GDF11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3/06/28
從軍事用途到改善 AI 運算耗能問題,看化合物半導體「氮化鎵」如何推開下世代通訊與應用的大門!
郭羽漫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