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火力發電與氫氣燃料

93/12/07 瀏覽次數 15136
人類生活品質的提升、工業生產的需要、再加上未開發國家希望儘快發展經濟以增加生產力,全世界的能源消耗一定會持續增加。能源的用途主要是發電、工業生產、交通工具及家庭電器,其中大部分用在發電上。可用於發電的能源包括火力(煤、天然氣及重油等)、核能、水力、太陽能和風力。美國的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3~4%,但能源的消耗量卻占了全世界的60%以上,在能源日益缺乏、能源使用不均、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的嚴峻考驗下,舉世莫不關注能源消耗及相關的環境污染問題。

受限於熱力學第二定律,人類迄今尚未能發明一種只會生產能量而不會產生廢棄物的機器,這類廢棄物就是空氣、水及固體污染的來源。到目前為止我們也只能儘量做到把污染減少到最小的程度,此外廢棄物的處理也應該在其源頭處進行,以避免污染的擴散。過去50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處理已擴散的污染物是件十分困難的工作,同時帶給人們的傷害也最大。

在美國,火力發電占總發電量的65%以上,其中以煤做能源的發電量占火力發電總量的三分之二,這樣龐大的能源消耗怎麼會沒有環境污染的問題呢?水力發電因受限於地形及河川的條件,已經不太可能發展;核能發電因為核廢料處理的困難及安全問題,最近二十多年來已不再有新的核能電廠啟用;而太陽能及風力發電也只能提供少量的貢獻。要如何使火力發電變得更安全,環境污染降至最低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大氣層中溫室氣體含量不再增加,以減緩全球增溫的現象,這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重點。

火力發電及環境污染

若以煤做為火力發電的能源,主要的空氣污染物是排放氣體裡的粉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X)和二氧化碳,此外還有廢水及粉煤灰。假如用天然氣或合成氣作能源,則排放氣體中就沒有二氧化硫及煙粉粒的成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受到氣流的帶動,酸雨可以影響到幾千公里以外的田園、湖泊及森林。

美國中西部因為用煤來發電,已使東北部幾州及加拿大南部的湖水酸度增加(pH值減少),森林中的樹葉變枯。在火力發電廠附近,酸雨及煙粉粒也會造成煙霧,不但污染環境,而且影響人的健康、釀成災害。中國大陸有將近70%的火力發電是用煤為燃料,空氣污染成了環保上的一大問題,酸雨降雨區也漸漸增大。歐州中部像捷克、波蘭等國,從前都是用煤發電,曾經造成重大的環境污染及災害,現在已陸續改用天然氣或擬用核能發電,作為近程的因應對策。

溫室氣體及全球增溫

溫室氣體是下列幾種氣體的總稱,包括二氧化碳、氟氯化碳(chloro fluoro carbon, CFC)、甲烷(CH4 )及氧化二氮(N2O)。這幾種氣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會吸收從地面輻射至太空的能量,使得太陽及地球間的能量交換失去平衡,以致全球溫度逐漸升高,下表列出各溫室氣體的來源與熱能吸收率。

其中氟氯化碳及氧化二氮在紫外線的影響下,會和臭氧(O3)化合,使得距地面高度在15~30公里的近太空氣層中臭氧減少,由於臭氧有吸收紫外線的功能,臭氧減少使得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線增強,導致人們罹患皮膚癌的機率增高。

不幸的很,二氧化碳和氟氯化碳在空氣中都有很長的生命期,根據科學家的估計,二氧化碳的壽命是五十至一百年,氟氯化碳則是五十到四百年。絕大部分燃燒過程都會產生二氧化碳,加上火力發電和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使用,使得它在空氣中的濃度快速增高,是全球增溫的主要元兇。從有記錄的資料獲知,從一八六○年到一九九四年,全球年平均溫度增高了攝氏0.3~0.6度,假如溫室氣體繼續以目前的速率增加,二十一世紀末全球氣溫將會增高攝氏4~6度,果真如此,那後果真是不堪想像。最近發現南北兩極的冰山正在加速融化,海平面也在漸漸升高,未來沿海地區將會產生重大的變化。雖然這些問題不會在眼前發生,但是我們必須要用最大的資源和力量,積極且有計畫地解決這些能源應用的問題,使全球增溫得到有效的控制,拯救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二十一世紀能源技術的發展

二十一世紀能源技術是美國能源部最新的計畫和執行方案,目標是有系統地發展最乾淨的火力能源工廠,這些工廠不但要能發電及生產交通工具用的燃料,同時更要有處理所有和火力發電有關污染問題的能力。能源部估計需要持續15~20年高度的研究和發展,來尋求新的方法及突破性的技術以達到目的。能源部把所有技術及方法分成十二大項,分別是:燃燒及高溫傳熱、氣化、合成氣的淨化、氣體的分離、發電機、燃料電池、合成氣轉變成淨化燃料、環境保護、材料、控制及測量儀器、模型計算、系統的分析及整合。

這十二個領域每項都非常重要,能源部為了尋求技術上能早日突破,集合了全國工業界、學術界及政府中的科技專家一起合作,先從個別領域著手尋求新方法,待技術上有了相當進展後,再把這些新的或改進的方法整合起來成為能源新技術途徑,再用系統分析法來規劃新的能源技術的可行性。

未來火力發電及氫氣燃料

為尋求新的能源技術,美國能源部最近提出方案,預備建造第一座示範電廠。這個示範火力發電廠是以煤做燃料,發電量達27.5萬瓩,不但用來發電同時還會產生氫氣,所生產的氫氣又可作為交通工具的燃料,並且要求沒有污染物的排放,達到「零污染」的目標。更重要的是把二氧化碳從氫氣中分離出來,並且用一種新的方法把它長久儲藏起來,不讓它再回到空氣中,以有效抑制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

美國能源部籌建這個示範電廠的預算是10億美元,27.5萬瓩的發電量在美國算是中小型電廠,顯然不是一項划算的投資,但是從它的工程設計、建造、運轉時所得到的許多技術上的經驗,以及運轉中發生各種狀況的處理,這些寶貴經驗都是未來建立大型電廠的珍貴資料。

這座示範發電廠發電的運轉程序,可以約略地分成四大步驟來討論。

煤的淨化及廢物處理:煤要先磨成粉狀,再用機械方法把雜質分開,這些固體廢料仍可加以利用,如應用在修路或建築的材料上,不能用的部分可以回填至已開採過的煤礦中,這些技術都已證實可行。如此一來應該可以把污染問題減少到接近零的境界。

氣化程序及氣體淨化:首先是把炙熱的煤與水反應生成一氧化碳和氫,然後再把一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二氧化碳與氫氣,第二個步驟的反應很不容易發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加以克服,前後這兩個反應都需借助觸媒,觸媒使用的效率和壽命也有待提升。氣體中所含的金屬微粒及硫化合物,有必要設法排除並加以回收,像硫化物可以設法製成硫磺以便回收應用,諸如此類的純化、回收技術,目前已相當純熟,這個步驟的主要關鍵是如何使氣化效率提高。

氣體分離及二氧化碳的儲藏:把氣體中的氫氣和二氧化碳分離,是這個發電廠最重要的程序,而二氧化碳能否長久儲藏,則是二十一世紀能源新技術發展能否成功的關鍵。當前正在研究中的方法是用金屬或陶磁薄膜技術來分離氫氣,然後把二氧化碳儲藏在地層或岩石的深處,包括已廢用的油井、礦井或深海裡,使二氧化碳不致進入大氣中。

火力發電及氫氣應用:氫氣可以用透平機(turbine)或燃料電池來發電,然而這兩種技術都需要進一步改良,尤其是將來在發展以氫氣作為燃料的汽車及貨車時,一定要增加效率,減輕電池或透平機的重量,才有實用價值。美國能源部希望這個示範電廠能在不久的將來建成運轉,並在二○二○年前生產出價格相當於現在天然氣的氫氣,同時達到污染「零擴散」的目標。

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全世界能源的消耗將以每年2.6%的幅度升高。美國由於科技先進,能源耗損較少,能源的需求每年也有1.3%的增幅。然而短期內,不可能發明具有實用性的新技術和方法來供給能源,而核能發電的廢料處理問題迄今尚無妥善解決之道。所以近程和中程的研究應該集中在火力發電及清潔燃料上。近年來空氣污染雖已有不少改善,但還沒有達到「零擴散」的目標,當前的火力發電和交通工具,不論環保做得如何澈底,二氧化碳還是最終的產品,逸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使地球加速增溫,這是一個相當嚴肅的課題,需要妥善因應。

早期的工業設計,都是以生產效率及經濟為主要的考量,而未來發電廠的構想,則是以環保為主要的訴求。只有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予以分離,並加以利用或存放,再把穩定的溫室氣體在生產過程中回收,並設法長久儲藏,不讓它流散到空氣中,才能達到清潔電力及清潔燃料的目標。希望在二十一世紀的二○年代,這種構想能成為事實。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