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入侵種專題報導(五):入侵種防治政策

103/11/10 瀏覽次數 10426
科技的進步讓交通無遠弗屆,人類能到世界各地遊覽、交流,一些動植物也因此在有意無意之間突破海洋、板塊的隔絕,拓展到非其原本生長的地方。紅火蟻防治中心主任黃榮南表示,外來種便是一種出現在生長以外地區的物種,自然擴散的狀況比較少,通常這樣的狀況都是人為造成的。
 
外來種依其對當地是否造成不好的影響分為歸化種與入侵種:已在自然環境建立穩定族群者,稱為「歸化種」;若新環境沒有天敵的控制,又加上繁殖力旺盛,那麼外來種就會變成入侵者,會與原生物種發生競爭,破壞當地生態平衡,甚至對人類經濟造成危害。,這些外來種便稱為「入侵種」,如紅火蟻、福壽螺、布袋蓮、非洲大蝸牛等。
 
2003年台灣發現紅火蟻的蹤跡,在桃園、新北市、嘉義皆造成大面積的危害。新聞報導曾指出有民眾意外被紅火蟻攻擊而感到頭部、心臟不適,緊急送醫後無礙。
 
為了因應入侵種帶來的環境問題,台灣農委會防檢局於2004年策立了紅火蟻防治中心,並與其他政府部門相互協調、配合,共同為防治入侵紅火蟻進行研發,期能有效監測和防治,同時對民眾宣導相關防治概念。目前已成功將南臺灣的紅火蟻完全撲滅,防治範圍侷限於桃園、新竹一帶。
 
黃榮南表示,紅火蟻之所以叫「火蟻」,其命名來源是由於被火蟻叮咬後皮膚會感覺灼熱。台灣還有其他的火蟻,譬如熱帶火蟻,已經到來台灣許久,適應了台灣環境,也不會主動攻擊,因此並不造成環境或其他災害。源自於南非的紅火蟻則由於其強烈的攻擊性與侵略性,而被稱為「入侵紅火蟻」,牠們不但會攻擊其他土棲生物如青蛙,也會破壞電器設備,強烈的攻擊性與毒性亦對抵抗力較弱的國小學童造成威脅。
 
除此之外,牠們的族群龐大,也不同一般螞蟻怕水,遇水反而會彼此用腳相勾集結,順著水流飄往他處,因此黃榮南說,台灣的潮溼氣候更不利於防治。
 
防治入侵種的共通法則即為「早發現早治療」。黃榮南建議,檢疫單位應該要嚴密執行,如植栽、土石方等的移動管制該更落實,也要對苗圃業者進行抽查,並依入侵種的習性去研提因應對策,政府也應建立專責的防疫單位,例如澳洲,便有設立正式的火蟻防治中心,讓政策能夠統一且較有效率與機動性,以防錯失防治良機。
 
黃榮南認為,台灣可以參考澳洲的模式,將防治中心設立在停用的高中校舍裡,讓少子化的台灣,能夠充分運用空間,使防疫工作永續進行。(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實作計畫──以農學、環保、應用科學、數位學習和藝術領域為例」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蔡美瑛|世新大學廣電系
採訪對象:黃榮南|台灣大學紅火蟻防治中心主任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