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技大觀園商標

分類項目
Menu

生物資訊:新興的生物資訊學

94/12/08 瀏覽次數 15932
生物資訊學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領域,它的研究是跨領域的,除了參與的研究者背景多元外,研究主題也隨著科技的演進時時在變,因此,每個人對它的詮釋也不盡相同。生物資訊學的英文名稱是bioinformatics,在很多拼字檢查系統裡,還沒有被列為正確單字呢!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科技資訊中心的說法,生物資訊學是一個結合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及資訊科技所形成的新研究領域,最終的目標是發現新的生物認知,進而建立生物系統的大概念,以辨識生物學的各項準則。在基因組分析剛開始的時候,生物資訊學所關心的是如何以資料庫儲存各式各樣的生物資料,包括DNA、RNA及蛋白質序列。而發展這類型的資料庫,除了牽扯到設計議題外,也要考慮複雜的人機介面,以方便研究者查詢既存的資料,同時也可繳交或修改資料。

這些資料庫中的資訊,終究要結合成全面性的系統,釐清正常細胞各階段的表現,以利我們對疾病的發展能有更精確的了解。因此,目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分析及解釋核酸序列、蛋白質序列、蛋白質結構、蛋白質家族及生化反應路徑等資訊。

總之,生物資訊學的研究結合了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醫學、藥學、資訊科學、數學、物理及化學等領域,終極目標是了解生物特性及生命本質。它的主要子領域有:大量生物資料的分析演算法及統計方法,各種生物序列、結構、功能及演化的分析與解釋,管理及使用各種型態資訊的軟體工具,生物醫學及藥物的資訊工具開發等。

生物資訊學可提供實驗設計者更宏觀的看法,從以往個別基因的研究,邁向整個基因組的研究。有人形容早期的單一基因研究就像用釣竿釣魚,一次一條,現在透過生物資訊學的研究,則有如用漁網撈魚般,效果自然強多了。

生物資訊學的核心領域主要是「基因組學」(genomics)及「蛋白體學」(proteomics),有時也被戲稱為「基蛋學」(雞蛋學),相關的研究領域還包括「計算生物學」及「系統生物學」等。

隨著生物科技及資訊科技的演進,生物資訊學的研究課題日新月異,常見的包括序列組合、序列分析、比較基因組學、生物資訊資料庫、基因認定、種族樹建構、蛋白質三維結構推測、微陣列晶片分析、反應路徑分析、分子演化、藥物設計、計算遺傳學等。

生物資訊學之所以能在短期內竄起,成為當代的顯學,最大的推動力應是來自於前陣子剛完成的「人類基因組解讀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現在就讓我們簡短地回顧一下這個計畫。

一百多年前,遺傳學首創者孟德爾神父以栽培的豌豆,進行異種交配實驗,得到一個結論:植物繼承了來自父母雙方各一的遺傳性成分。這遺傳性的成分,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基因。因為孟德爾,我們了解到遺傳基因是數位的,也就是說,各種基因不會混雜在一起,它們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很神奇的是,單一的基因也是數位的!怎麼說呢?DNA(去氧核醣核酸)已被證明是遺傳的基本物質,它是由四種鹼基(縮寫成A、G、C及T)組合而成的長鏈分子,而基因的訊息,就是由這些沿著DNA不同種鹼基的排列順序來傳遞。換句話說,基因的訊息,是由一種使用A、G、C及T四個字母的語言所寫成的。所謂基因,就是指那些儲存蛋白質製造模具的DNA片段。

以人類為例,每個細胞有23對染色體,它們其實是由捲得很緊密的DNA所構成。有趣的是,若把細胞內的DNA拉直,大約有兩公尺長。若再把一個人體內所有的DNA拉直串接起來,它的長度可以由地球延伸到太陽,再返回地球,也可以自地球來回月亮8千次!不可思議吧!更令人驚嘆的是,光是一個小小細胞單套染色體的DNA,就已包含了32億個鹼基對,我們真能解讀這份建構生命奧祕的藍圖嗎?

在1953年,華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解開了DNA結構之謎,證實它是一個雙螺旋結構,也開啟了光輝燦爛的分子生物學時代。1988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科技資訊中心(NCBI)成立,以開放式的資料庫「基因銀行」(GenBank)儲存來自全球各地的生物序列,頓時成為研究生物資訊的重鎮。

號稱生命科學領域登月計畫的「人類基因組解讀計畫」,目標就是要解讀出人類基因組32億個字符所寫成的生命之書,並找出其中的基因位置。這計畫從1990年開始執行,由美國能源部及國家衛生研究院主導,有十幾個國家的實驗室組成全球定序團隊共同參與。

另一方面,私人公司Celera成立不久就造成一陣旋風,它以不到1年的時間,就把果蠅的生命之書,約1億6,500萬個字符,解讀出來,其結果發表在2000年3月的《科學》期刊,作者共有兩百多位,分別來自8個國家。

2001年2月,全球定序團隊及Celera更把人類基因組初稿論文分別刊登在《自然》及《科學》期刊,而整個精確的解讀計畫則在2003年完成。

地球上的每一個生命體,都有屬於自己的有字天書。在生物科技與資訊科技共同合作下,第一部人類的「生命之書」草圖已經出爐了。令人訝異的是,老天爺雖然賦予我們每個人各自獨特的生命之書,但你我之間的差異也只不過千分之二而已,真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啊!

現在的生物科技,正處於如同哥倫布找尋新大陸的探險時代,會帶領我們在這世紀裡逐步探索每一部數位化的生命樂章。這樣的旅程,勢必充滿了刺激、突破、爭議及風險,沒有人確切知道我們究竟會航向何方!

目前已知的遺傳疾病已達數千種,我們希望生物資訊學的進步,能協助生物科技及基因工程得以治療這方面的疾病,或至少能在診斷上有所助益。這方面的研究會使我們更認識生命的本質,但不願見到它被應用在違反倫理的事,如改變IQ或發展致命武器等。專家指出,生物科技產業會繼資訊電子產業,在20年內成為最當紅的產業。隨著人類基因組圖譜的完成,生物科技產業的接班態勢已趨明顯。

我們在20世紀裡發現了原子、解構了DNA以及發明了電腦,21世紀會是原子、DNA及電腦等科技整合發揮的時代。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設計最完美的後代,或是植入功能最強大的矽腦。到那時候,我們將處於通通是最完美,但卻也是最不完美的時代,因為月亮如果沒有了陰晴圓缺,那還值得我們歌詠嗎?從事科學研究者都必須審慎評估其研究在倫理道德上的衝擊。

下面列了三個生物資訊學的入門網站,值得有心的初學者去瞧一瞧:
  1. 人類基因組解讀計畫:http://www.ornl.gov/sci/techresources/Human_Genome/home.shtml
  2.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科技資訊中心:http://www.ncbi.nlm.nih.gov
  3. 國際計算生物學學會:http://www.iscb.org/
OPEN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