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大腸小息肉
102/08/06
瀏覽次數
14030
歐吉性
|
行政院衛生署恆春旅遊醫院內科/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
吳登強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郭昭宏
|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
最近幾年常常聽到某某公眾人物得了大腸直腸癌,這些赫赫有名的公眾人物得癌,讓民眾聞癌色變,也漸漸開始重視起大腸直腸癌這個疾病。
大腸直腸癌是一種常見且死亡率高的疾病,在臺灣,這幾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且新發生個案數高居所有癌症的第一位。以民國98年來說,臺灣地區共有12,488個新診斷的大腸癌病人。另外,在十大癌症死因中,大腸直腸癌也排到第三名。這些結果都可讓我們知道重視大腸癌的重要性。
既然重視大腸癌的重要性,我們便應該了解其發生過程,和甚麼樣的人容易得大腸癌,並藉由疾病預防的效果,避免日後發生這癌症時龐大的醫療費用和辛苦的治療過程。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是由息肉發展而來,若未及早發現處理,在經過一連串的基因突變後逐漸變大,最後變成癌症。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變成癌症,主要是腺瘤性息肉,而要判斷是不是腺瘤性息肉,則需經由病理切片來認定。
常見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可分為兩大類:家族或遺傳性因素—如直系血親有大腸癌病史;後天因素—如攝食紅肉,高脂肪,抽菸,喝酒,缺乏運動,過度肥胖,攝食太少水果、蔬菜、纖維、維生素、鈣質等也是風險因子。
另外,年齡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大腸癌在40歲以前不常發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率也隨之增加,九成的病人發生於50歲以後。
因此,要預防大腸直腸癌,可以從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著手,例如多運動、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的食物、避免菸酒等。除此之外,遺傳因素和年齡因素是無法改變的,又該如何預防呢?
隨著息肉的逐漸成長、癌化,開始會產生一些症狀,如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絞痛、持續想排便卻仍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缺鐵性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當然若是有了這些症狀,就該立即就醫檢查,但大部分的病人初期是沒有症狀的,往往有了這些症狀時,病情都是比較晚期了。
早期發現和晚期發現有甚麼差別呢?早期癌症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相對地,晚期癌五年存活率就只剩10%。早期診斷可早期開刀治療,並且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而診斷得太晚,即使接受開刀、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雖然承受治療的痛苦,也沒辦法回復到罹癌前健康的情形了。
難道就無法避免小息肉逐漸變成癌症的事實,進而提早預防嗎?雖然臺灣近年來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仍呈上升趨勢,但在美國則是穩定下降中。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研究報告顯示,美國能有這樣卓越的成果,主要是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和篩檢策略的成效所致。藉由大腸癌篩檢早期發現這些息肉並把它切除,或發現早期癌症、早期治療,便可大大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常見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方式有:
糞便潛血檢驗
—偵測糞便中是否有少量或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若是檢驗陽性,則進一步以內視鏡確定診斷。這項檢查不但簡單、快速,而且便宜,這也是政府目前推動的篩檢策略。
大腸鏡內視鏡檢
—醫師利用內視鏡從肛門放入,逐漸深入檢查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等。大腸鏡檢查時如果發現息肉或腫瘤,能立即執行息肉切除術,把息肉整個切除或摘取一小塊組織做病理檢驗。大腸鏡檢查是屬於較具侵入性的檢查方式,但能較詳細地檢查大腸病灶。藉由簡單的息肉切除,便可防患未然,避免日後開大刀,甚至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大腸雙相鋇劑攝影檢查
—在大腸清腸準備後,經由肛門把顯影劑(鋇劑)和空氣灌入大腸中,再利用X光攝影檢查大腸病灶。鋇劑攝影的好處是較不具侵入性,但缺點是對於小病灶的診斷率不高,且檢查後若有異常的可疑病灶,仍需利用大腸鏡檢查,以確定診斷及進一步處理。
臺灣自民國93年開始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對象是50~69歲民眾,每兩年一次,接受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接著,衛生局轉介並追蹤陽性個案,確保陽性個案能接受大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加鋇劑攝影,以確診和接受治療。
政府投入了這麼多的經費和人力,原本預期能像美國經驗那樣減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然而,在民國93~97年,臺灣這項篩檢政策的執行成果卻不盡理想,可能的原因是民眾對於篩檢產生心理上的畏懼(害怕面對自己有癌症的可能性),以及篩檢的不方便性。另外,大腸鏡檢查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的考量,或許也是讓民眾卻步的原因。
其實要改善篩檢的效率,政府也提出了許多具體做法,如:加強衛教和宣導教育,以提升民眾對篩檢的認知;建立足夠的篩檢服務體系(社區設站、提供誘因增加醫療院所積極提供篩檢服務的意願)等。除了政府的努力以外,我們也應該配合政府,才能達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大腸直腸癌是很常見的癌症,藉由切除小息肉就可達到很好的預防成效,並省下龐大的癌症治療經費。從美國經驗發現,大腸癌篩檢策略已讓美國大腸直腸癌死亡率和發生率逐漸下降,臺灣雖也開始推動篩檢政策,但似乎效果不彰,表示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努力。身為國家的一分子,我們也應該貢獻一己的心力,配合政府篩檢政策,重視自己的健康,改變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全民動起來,千萬別忽視了那小小的息肉,而讓自己身陷於大腸癌的愁雲慘霧中。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13年8月,488期,42 ~ 45頁
科發月刊(5221)
推薦文章
114/01/01
倫敦鐵橋與三隻小豬—工程與STS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必須持續開著警示燈 提醒大眾關注科學領域中的偏見問題
單文婷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研究所
儲存書籤
114/01/03
身體、心理還是基因?科學與同性戀
王秀雲
|
成功大學醫學系及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儲存書籤
113/11/29
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iNaturalist(愛自然)——全民參與,一起保育大自然
寒波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