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的史蒂文絲(Clad E. Stevens)等人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在臺灣約有一半的帶原者是經由「母子垂直感染」的。這些嬰兒沒有能力清除病毒,他們不但終生帶有B型肝炎病毒,成為B型肝炎的散播者,而且自身發生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機率也很大。這些發現讓當時肝病的研究者,慢慢凝聚出肝炎防治的共識:如果能在嬰兒剛出生時就注射疫苗,讓他們體內產生抗體,就能有效切斷母子垂直感染的途徑。
引進分子生物學
B型肝炎病毒為何會導致肝硬化、肝癌?以當時常用的研究技術和知識,並無法找到答案。1979年,陳院士帶了 8 對肝癌組織和非癌肝組織的樣本,前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做了一整年的研究。他以「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發現肝癌組織內的 DNA 的確有B型肝炎病毒「嵌入」的現象,因此證實B型肝炎病毒和肝癌的發生確實有密切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