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登入
註冊
網站導覽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半導體
精準醫療
太空
煙火
關閉搜尋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
使用搜尋功能。
分類
分類項目
關閉分類項目
地理
天文
化學
醫學
科技
社會科學
人類文明
地科
心理
物理
數學
環境
生物
生活科學
醫療
地球科學
Menu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公務人員
網站導覽
English
首長信箱
常見問答
雙語詞彙
關於我們
文章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科發月刊
影音
影音
TechTalk
科普影片
活動
學生專區
夥伴
認證
認證
公務人員
:::
首頁
文章
最新文章
Pleace Login!
×
請先登入
facebook
twitter
line
中
列印
書籤
:::
機器人專題報導(一):機器人發展與趨勢
105/01/26
瀏覽次數
17028
劉珈均
|
泛科學
醫院手術檯前有機器人協助醫師劃開創口,幼稚園有機器人帶小朋友做健康操,幾千萬公里外的火星有機器人為我們採集樣本,未來運動場上可能有機器人隊伍與人類比世界盃足球賽……機器人已漸漸紮根進入人類生活。
簡單回顧機器人發展軌跡:1956全世界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公司優尼梅生(Unimation Inc)成立,推出首部工業機械手臂「Unimate」;1966史丹佛大學研發首座可以感知周遭環境、避開障礙物的機器人「Shakey」;1973日本一橋大學研發第一個人形機器人;1991第一台手術專用機器人「Probot」問世,用於前列腺切除手術;1997年NASA將拓荒者號送上火星;2000大眾看著ASIMO 踏出第一步;2003年iRobot公司推出家用掃地機器人「Roomba」,至今銷售超過一千萬台;2012年,耶魯大學打造了第一台能通過鏡像測驗的機器人Nick,踏出自我意識機器人的第一步。
半世紀多以來,機器人從科幻故事走入真實生活;下個世紀,機器人還有哪些「潛能」?
變形金剛屬外星人、鋼鐵人是盔甲 機器人到底是什麼?
「robot」一詞要追溯到1920年捷克劇作家卡羅˙查別克(Karel Čapek)的舞台劇「羅森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劇中主角以有機合成物製成「robota(捷克文苦工、勞役之意)」,起初這些仿人類外表的機器人樂意為人類服務,但後來起而反抗,導致人類滅亡。
「機器人」一詞易誤導大眾的初始想像,其實多數機器人並不為人型(也不必為人型),除了工廠中常見的機械臂,Google自走車、膠囊內視鏡這些傑作其實都是機器人(後者相當於縮小的自主潛水艇)。
回到根本問題,機器人是什麼呢?國際機器人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IFR)採用國際標準局(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定義,機器人是可重複編程、自動控制的多功能多軸結構。而學界一般認為機器人要兼具兩項特質:可移動性(mobility)與自主性(autonomy)。
「自主性跟人工智慧不太一樣,自主性涵蓋智慧,是指機器能感應環境,偵測外界變化,並作出反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楊谷洋解釋,聰明但不會動的機器(例如桌上型電腦)並不算機器人;同樣的,可移動但缺乏自主性的機器(例如汽車),同樣不屬機器人。
但「可移動性」與「自主性」無明確量表或界線,機器人並沒有一個滿足所有人的標準,學界對於一些發明是否算機器人也有所爭議,例如有人就認為常見的掃地機器人Roomba不夠聰明,不屬於機器人一族。工業機器人先驅、Unimation創辦人之一恩格伯格(Joseph Engelberger)則乾脆地說:「我無法為機器人下定義,但我看到時,我知道是它。」
楊谷洋笑著說,好萊塢電影塑造了許多機器人意象,談到機器人電影,許多人心中大概會浮現《鋼鐵人》與《變形金剛》,但就定義而言,鋼鐵人是披著盔甲的人類,變形金剛則是「外星生命」,具有機器人外型的外星人吵架吵到地球來。
和機器人成為生活的快樂夥伴?
喜劇卡通影集《飛出個未來》(Futurama)描述西元3000年時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世界,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預測未來家家都有機器人,一如家家戶戶都有一部電腦。但機器人要進到家中需要什麼條件搭配?目前機器人使用情況又是如何?
台灣大學智慧機器人及自動化國際中心研究主任羅仁權說,機器人大致可分為工業型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與特殊用途機器人。以全球數量而言,工業機器人約占70%,一般常見為六軸(小於三軸就不算機器人,只是工作機具);服務型機器人約占20%,可想成是進入家戶、醫院、購物商場的機器人等(例如Roomba),機器人競賽的機器人也屬於此類;特殊用途機器人用於勘災救災或軍事用途如探查管線與地雷、潛入深海,約占5%至10%。
「服務型機器人的比例會繼續增加。」羅仁權說,政策與社會結構也會影響機器人發展,如日本限制軍事研究,服務型機器人發展便特別蓬勃;少子化與高齡化之下,才規劃以機器人遞補生產線人力,「原本一項工作需要三個人,但第三個人已經不好找了,這些工作也需要訓練,『2+1』那個1難找又技術不穩,就用機器人。」
目前絕多數機器人為工業用,少數進入醫療領域,工廠與醫院皆為環境高度受控的場域,井然有序,適合機器人運作。家用機器人尚不普及的一大原因便是安全考量,「你放心讓機器人去廚房拿菜刀切菜嗎?機器人也不是故意的,但它就弄掉了什麼家具,或勾到電線走火。」楊谷洋解釋,機器人要大舉進駐人類生活,也需要建構適當的環境去配合機器人,一如先前我們為了迎接汽車而大幅改變了生活環境與習慣,接下來就看我們認為是否值得為了機器人而改變。
比起機器人進廚房,眼下似乎有更多人對機器人進入職場感到不安,特別是媒體常常以「最可能被機器人搶飯碗」的框架包裝機器人報導。羅仁權說,某些職位可能因此被取代,「但也創造了一些新的工作,像工程師、機器人租賃與維修服務。」至於社會結構、財富分配、第一線勞工再訓練等問題已超出科學範疇,偏向社會學範圍。他提醒科技與社會的關係值得思考,若有朝一日人工智慧比人類突出太多,雇主偏好使用機器人而不聘雇人類,可能加劇貧富差距。
下個世紀的機器人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讓機器人學得更快,電腦能由資訊中累積的經驗自我進步,機器人有能力分析、找出規則、預測下一步。
歐盟有個自2010年起始為期四年的國際計畫「RoboEarth」,身兼歐盟計劃審查委員的羅仁權也審過這計劃,他說這計劃最重要在於整合,結合了雲端運算、大數據、消息傳遞系統。RoboEarth建構平台讓機器人共享資訊並互相學習,當一組機器人合作執行任務時,能從共享的雲端資料庫上傳與下載數據(例如地圖、任務內容與動作指令、物體辨認模型)與工作進度。例如,A機器人描繪出醫院地圖後上傳,其他機器人便可直接下載該地圖,毋須重複編程執行此動作,其他工作以此類推,機器人可迅速分工合作,研究人員形容此計劃為「機器人的維基百科」。
機器人聰明,但身體還跟不上腦袋,此限制稱為摩拉維克弔詭(Moravec Paradox),因為機構和感測器配合地還不夠靈巧,機器人「聰明」卻四肢不發達,機器人可在智力競賽打敗人類,但對於怎麼拿取一個馬克杯毫無頭緒,行走運動很笨拙,更無法「辨識」物品,「這現象現在仍存在,得等以後感測器跟材料學跟上來。或許仿生機器人發展有可能打破這點。」羅仁權說。羅仁權說,少子化與高齡化之下,「人機協同」是機器人發展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則是與其他科技匯流,「雲端」連結使用者的端點有PC、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Google TV,「我認為機器人就是接下來第五個端點,而且其它端點的功能都可以放到機器人身上!」一如比爾蓋茲的生動描述:「個人電腦即將起身走下書桌,讓我們能夠看到、聽到、摸到、並且操控另一個地方的物件。」(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智慧生活與前沿科技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
鄭國威
審校:
劉珈均
機器人(75)
人工智慧(166)
推薦文章
114/08/31
未來城市不只高樓,AI 幫忙把樹、花、鳥和昆蟲搬進城市中!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114/05/15
眼見為憑?破解 AI 假照片的關鍵線索
吳孟倫
|
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助理教授
儲存書籤
114/06/30
別讓防曬美意變環境負擔!看農業廢棄物如何變身科技材料,吸附水中有害環境荷爾蒙
余國賓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儲存書籤
114/06/30
「防曬神隊友」變「皮膚殺手」?揭開奈米氧化鋅的雙面謎團
陳彥諺
|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儲存書籤
OPEN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文章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精選文章
科學專題
影音
科普影片
TechTalk
活動
活動
學生專區
學生專區
回頂部